有沒有這樣一部電影,只要講出片名,不分男女老幼,所有人的腦中都會浮起這個印象——白天睡覺打呼,晚上吹陶笛,下雨天不帶傘還讓貓貓淋雨載牠回家的森林守護者,甚至成為吉卜力動畫工作室LOGO 兼吉祥物——1988年誕生的《龍貓》。這部幾乎每個臺灣人都知道的電影,30年後重返大銀幕,上映短短兩個月,竟仍能拿下一千兩百多萬的票房成績。然而,若將這次的大型商業放映歸類為「經典重映」,好像也有點怪怪的,嚴格說起來,這是臺灣首次由片商引進,在戲院正式放映《龍貓》。
這是多麼弔詭的事情,一部從未正式放映的電影,甚至是許多臺灣人小時候的第一部動畫,竟然是第一次上映!仔細深思一下:我們究竟為什麼會對《龍貓》這部動畫這麼熟悉?
你有發現吉卜力的動畫場景其實是可以對照到真實的世界地景的嗎?像《魔女宅急便》是取景自鄰近於義大利的「杜布羅夫尼克」,而《風之谷》則是橫跨於歐亞的喬治亞中「梅斯蒂亞」地區。其實臺灣也有許多隱藏版的吉卜力式建築,跟著建築師渡邊義孝的腳步,發現吉卜力在哪裡?
書寫時沉著內斂的連俞涵,說起話來是一位天真好奇的少女。兒時在龍貓山林探險跑跳,長大後一把抓起小魔女的掃帚高亢低落,「黑貓的眼睛會說話,因為其他地方都暗掉,只有眼睛是亮的。」她自己笑了起來,吉卜力的世界從不夢幻,現實生活又何嘗沒有虛假,只要願意相信,那些事物便都應召而存在。
問起如何從動畫中挖掘哲學觀點?朱家安笑說不會刻意在觀看動畫時進行思考。「一方面,我都是無腦看動畫,不會去想那有什麼啟示,另一方面,我覺得哲學要能憑自己的力量走進人心。」擺放公仔的等身高玻璃櫃,龍貓們與橡果安逸地住在裡頭;桌邊堆疊著哲學書籍,電視螢幕上正朝著另一個世界進行遊戲探索;偶爾看看動畫,將自己泡進嶄新的世界觀隨著故事飄移放空,這些都是朱家安看似無用卻重要的哲學日常。
看過吉卜力的人都知道,動畫中的料理,永遠讓人回味。《龍貓》姊姊小月親手做的午餐便當、《天空之城》希達做的奶油燉菜湯,或是探究《神隱少女》爸媽在變豬前吃的料理。這次由料理人Soac帶你來真實呈現「吉卜力料理該有的樣貌」,跟著做,包準你在傳統市場就能買到食材、不用美術指導就擺出一道,2D轉3D的動畫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