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請同時熟悉臺灣與日本的藝文工作者們,從各自的視角聊聊在他們的觀察之下,有哪些出身自臺灣的人物、品牌或文化趨勢,近年在日本引起討論甚至成為風潮,臺灣在日本的形象又是如何超越美食寶島,在各個面向發揮自身獨到的臺式魅力。從日本的目光當中,重新發現那些我們自己未曾察覺,卻令日本也稱羨的臺灣特質。
邀請同時熟悉臺灣與日本的藝文工作者們,從各自的視角聊聊在他們的觀察之下,有哪些出身自臺灣的人物、品牌或文化趨勢,近年在日本引起討論甚至成為風潮,臺灣在日本的形象又是如何超越美食寶島,在各個面向發揮自身獨到的臺式魅力。從日本的目光當中,重新發現那些我們自己未曾察覺,卻令日本也稱羨的臺灣特質。
「對三分鐘熱度的我來說,電影是我唯一會想一直、一直做下去的事。」蘇鈺淳在個人執導的首部長片《不會跑步的人的跑步方式》介紹中,寫下了自己拍攝這部電影的初衷來自對電影的鍾情。作為在臺灣成長、於日本嶄露頭角的新銳導演,蘇鈺淳的電影像是光柵卡,從不同角度觀看會看見不同模樣,她也從未試圖在鏡頭中給予明確的答案,而是嘗試呈現情感與關係總是游移在一端與一端之間的曖昧,就像她的創作視野同時複寫著臺灣與日本的視角。
2010年,透明雜誌發行《我們的靈魂樂》專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刺進日本獨立音樂圈的耳朵,也讓日本樂迷猛然察覺到臺灣獨立音樂的存在。2025年,DSPS完成了8天7場、橫跨長野到大阪的巡迴演出。從當年日本樂迷對透明雜誌充滿新奇狂熱的「初期衝動」,到如今臺灣音樂人身影早已在日本音樂場景中司空見慣,兩位都實際經歷這些年臺日音樂交流的不斷升溫,也讓人好奇帶著自己的創作往返臺日的他們,在穿梭兩地的過程中得到了什麼樣的滿足、找到了什麼樣的共鳴。
邀請同時熟悉臺灣與日本的藝文工作者們,從各自的視角聊聊在他們的觀察之下,有哪些出身自臺灣的人物、品牌或文化趨勢,近年在日本引起討論甚至成為風潮,臺灣在日本的形象又是如何超越美食寶島,在各個面向發揮自身獨到的臺式魅力。從日本的目光當中,重新發現那些我們自己未曾察覺,卻令日本也稱羨的臺灣特質。
不論誰都好,多希望在讀完《間隙》後,能正面接住她的覺悟、她的憤怒、她的吶喊,再將那份情緒回應給她。」電影導演是枝裕和在漫畫《間隙》的推薦書腰這麼寫著。高妍成功達成了她對這本漫畫的期許。這部作品是繼《綠之歌 - 收集群風 -》以來的第二部長篇作品,以「私小說」的方式,改編在沖繩留學的際遇。如果說《綠之歌》是紀錄她相遇所愛文化的歷程,那麼《間隙》就是描繪她接觸臺灣和沖繩的歷史與政治的啟蒙,更是寫給未來世代的一封情書。讓人閱畢後,也會想像是枝裕和那樣,鑽進自己與歷史交織的縫隙,從中找回回應這個時代的責任感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