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透明雜誌發行《我們的靈魂樂》專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刺進日本獨立音樂圈的耳朵,也讓日本樂迷猛然察覺到臺灣獨立音樂的存在。2025年,DSPS完成了8天7場、橫跨長野到大阪的巡迴演出。從當年日本樂迷對透明雜誌充滿新奇狂熱的「初期衝動」,到如今臺灣音樂人身影早已在日本音樂場景中司空見慣,兩位都實際經歷這些年臺日音樂交流的不斷升溫,也讓人好奇帶著自己的創作往返臺日的他們,在穿梭兩地的過程中得到了什麼樣的滿足、找到了什麼樣的共鳴。
2010年,透明雜誌發行《我們的靈魂樂》專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刺進日本獨立音樂圈的耳朵,也讓日本樂迷猛然察覺到臺灣獨立音樂的存在。2025年,DSPS完成了8天7場、橫跨長野到大阪的巡迴演出。從當年日本樂迷對透明雜誌充滿新奇狂熱的「初期衝動」,到如今臺灣音樂人身影早已在日本音樂場景中司空見慣,兩位都實際經歷這些年臺日音樂交流的不斷升溫,也讓人好奇帶著自己的創作往返臺日的他們,在穿梭兩地的過程中得到了什麼樣的滿足、找到了什麼樣的共鳴。
邀請同時熟悉臺灣與日本的藝文工作者們,從各自的視角聊聊在他們的觀察之下,有哪些出身自臺灣的人物、品牌或文化趨勢,近年在日本引起討論甚至成為風潮,臺灣在日本的形象又是如何超越美食寶島,在各個面向發揮自身獨到的臺式魅力。從日本的目光當中,重新發現那些我們自己未曾察覺,卻令日本也稱羨的臺灣特質。
不論誰都好,多希望在讀完《間隙》後,能正面接住她的覺悟、她的憤怒、她的吶喊,再將那份情緒回應給她。」電影導演是枝裕和在漫畫《間隙》的推薦書腰這麼寫著。高妍成功達成了她對這本漫畫的期許。這部作品是繼《綠之歌 - 收集群風 -》以來的第二部長篇作品,以「私小說」的方式,改編在沖繩留學的際遇。如果說《綠之歌》是紀錄她相遇所愛文化的歷程,那麼《間隙》就是描繪她接觸臺灣和沖繩的歷史與政治的啟蒙,更是寫給未來世代的一封情書。讓人閱畢後,也會想像是枝裕和那樣,鑽進自己與歷史交織的縫隙,從中找回回應這個時代的責任感與力量。
面對世界,我們習慣以仰望的視角看待一切,卻甚少意識到在國際舞臺各個領域逐漸冒出頭角的我們,其實也如點點繁星般讓人目眩神迷。日本一直以來都是臺灣對於「更好」的憧憬,但臺灣也能是日本稱羨的對象,如同越來越多出身自臺灣的創作者,正以自身獨特的光芒,吸引來自日本與日本以外的海外目光。
能面對歷史與爭議的能耐、能接受歧異存在的開放心態、不背負著什麼包袱的自在創作步調與總讓人難以捉摸的驚喜感,是在日本閃閃發亮的人們共同擁有的特質。不是為了要特地照亮什麼,只是兀自埋首在個人著迷之事而不自覺開始發亮的人們,就算只是一瞬之光,也熠熠動人。
面對世界,我們習慣以仰望的視角看待一切,卻甚少意識到在國際舞臺各個領域逐漸冒出頭角的我們,其實也如點點繁星般讓人目眩神迷。日本一直以來都是臺灣對於「更好」的憧憬,但臺灣也能是日本稱羨的對象,如漫畫家高妍、料理人Woo、獨立電影導演蘇鈺淳或是在柏林發光發熱的藝術與設計工作室Yellow Nose Studio,越來越多出身自臺灣的創作者,正以自身獨特的光芒,吸引來自日本與日本以外的海外目光。
能面對歷史與爭議的能耐、能接受歧異存在的開放心態、不背負著什麼包袱的自在創作步調與總讓人難以捉摸的驚喜感,是在日本閃閃發亮的人們共同擁有的特質。不是為了要特地照亮什麼,只是兀自埋首在個人著迷之事而不自覺開始發亮的人們,就算只是一瞬之光,也熠熠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