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Guffin》總編輯 安藤啓太-果然,御宅族才是最酷的存在|〈編輯者的咖啡、書店、唱片行〉

《McGuffin》總編輯 安藤啓太-果然,御宅族才是最酷的存在|〈編輯者的咖啡、書店、唱片行〉

邀請次文化鑽研者導覽個人空間的「Room Tour」系列是McGuffin的人氣企畫。「或許我也可以接觸看看對方正投入的事?」從一個人的分享,催生另一個人躍躍欲試的衝動,就像骨牌推動下一片骨牌倒下,是總編輯安藤啟太希望能為日本次文化產生的動能,也是McGuffin命名的由來——就像電影術語「麥高芬」,是推展劇情的重要存在。「只要能讓更多人獲得有意義的資訊,形式是什麼都可以。」面對當代已然碎片化的注意力,依然做出「觸動人心」的內容,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沿著緣分之路,邂逅一般人的平凡日常:秋田在地編輯推薦 ✕《ユカリロ》|〈編輯者的咖啡、書店、唱片行〉

沿著緣分之路,邂逅一般人的平凡日常:秋田在地編輯推薦 ✕《ユカリロ》|〈編輯者的咖啡、書店、唱片行〉

當被問到「秋田有些什麼呢?」時,溫泉、冬季的雪景、秋田犬⋯⋯老實說,秋田並不是有著鮮明特色的地方。更具體而微的,是那些為了渡過漫長嚴冬而累積的生活智慧與文化,以及秋田人從中培養的堅韌性格。在秋田的生活並不輕鬆,但這些「濃郁的日常」(濃い日常)能夠分擔生活的辛苦。作為在地獨立出版團隊,ユカリロ編輯部以「一般人的平凡日常」(ふつうの人の、ふつうの暮らし)為取材核心,持續踏查、採訪並記錄秋田地區這片土地上世代傳承的生活方式。這次推薦的店家,也是那些能與在地人邂逅的場域,請在此細細品味秋田生活中尋常而珍貴的片刻吧!

《Subsequence》總編輯 井出幸亮—注視的從來不只事物本身,總是著迷文化脈絡的間隙|〈編輯者的咖啡、書店、唱片行〉

《Subsequence》總編輯 井出幸亮—注視的從來不只事物本身,總是著迷文化脈絡的間隙|〈編輯者的咖啡、書店、唱片行〉

井出幸亮手捧一只煙燻粉色、有張迷樣面容的花瓶,像是發現新大陸般分享他的奇遇:「這是在東京某間二手店找到的,買回來後就一直擺在我的書桌上。幾年後,有天工作到有些煩悶,我突然對這只迷之花瓶很感興趣。一查才發現,作者Richard Saar竟是美國黑人人權運動藝術家Betye Saar的伴侶!」燃起對未知的興味,雖得知Richard已故,仍飛往洛杉磯訪問近百歲的Betye Saar與其家人。將這段過程記錄於《Subsequence》第7期〈Remember?〉,他說:「手上的任何物件都是有人製作的,我喜歡透過查資料、聯絡、見面採訪,了解背後的故事。一旦跨越那條線,就能看見事物更多的樣貌。」總熱衷於不知名物件的背景,井出幸亮不介意潮流與市場,拉住一個微小的線頭,就毫不猶豫地循線深掘,這樣的個性也完全滲入《Subsequence》的肌理中。

或許不太有名,但絕對真情:名古屋在地編輯推薦 ✕《LOVERS‘ NAGOYA》|〈編輯者的咖啡、書店、唱片行〉

或許不太有名,但絕對真情:名古屋在地編輯推薦 ✕《LOVERS‘ NAGOYA》|〈編輯者的咖啡、書店、唱片行〉

位於東京與大阪的正中間,名古屋雖然是第三大都市,卻不像另外兩座城市有著濃厚的觀光氣息,而是仍舊以在地居民的生活為重心。從復古喫茶店,到味噌炸豬排、雞翅等被稱為「名古屋美食」的獨特飲食文化,最近有越來越多的旅人是為了享受名古屋的生活方式而前來。《LOVERS' NAGOYA》正是為了讓大家能更認識這座蘊藏著多樣性格與豐富文化的城市,所發行的名古屋導覽zine。以「不只是名產,更要是好物」(名物より好物)為精神,除了介紹觀光客熟知的名古屋特產之外,也精心推薦在地居民平常愛不釋手的好物。

為了目睹前所未聞的景色:《SPECTATOR》總編輯 青野利光,依然炙熱的好奇心|〈編輯者的咖啡、書店、唱片行〉

為了目睹前所未聞的景色:《SPECTATOR》總編輯 青野利光,依然炙熱的好奇心|〈編輯者的咖啡、書店、唱片行〉

踏足過裊無人煙的阿拉斯加,也曾在臺灣東海岸啟程單車紀行,乍看是旅遊雜誌時,卻又穿梭回1976年日本次文化大爆發的前夕,或是用漫畫解析數位媒體流變。總編輯青野利光在《SPECTATOR》裡投入的動機很單純,回應的是自己總想成為「第一個抵達現場,能與有趣而真誠的人相遇,並目睹那些前所未見的人」的渴望。「雜誌對我來說就像魔毯,可以帶我前往任何地方」青野利光說,而我們也同樣如同目擊者(spectator),跟著《SPECTATOR》一探那些未知的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