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不太有名,但絕對真情:名古屋在地編輯推薦 ✕《LOVERS‘ NAGOYA》|〈編輯者的咖啡、書店、唱片行〉

或許不太有名,但絕對真情:名古屋在地編輯推薦 ✕《LOVERS‘ NAGOYA》|〈編輯者的咖啡、書店、唱片行〉

位於東京與大阪的正中間,名古屋雖然是第三大都市,卻不像另外兩座城市有著濃厚的觀光氣息,而是仍舊以在地居民的生活為重心。從復古喫茶店,到味噌炸豬排、雞翅等被稱為「名古屋美食」的獨特飲食文化,最近有越來越多的旅人是為了享受名古屋的生活方式而前來。《LOVERS' NAGOYA》正是為了讓大家能更認識這座蘊藏著多樣性格與豐富文化的城市,所發行的名古屋導覽zine。以「不只是名產,更要是好物」(名物より好物)為精神,除了介紹觀光客熟知的名古屋特產之外,也精心推薦在地居民平常愛不釋手的好物。

為了目睹前所未聞的景色:《SPECTATOR》總編輯 青野利光,依然炙熱的好奇心|〈編輯者的咖啡、書店、唱片行〉

為了目睹前所未聞的景色:《SPECTATOR》總編輯 青野利光,依然炙熱的好奇心|〈編輯者的咖啡、書店、唱片行〉

踏足過裊無人煙的阿拉斯加,也曾在臺灣東海岸啟程單車紀行,乍看是旅遊雜誌時,卻又穿梭回1976年日本次文化大爆發的前夕,或是用漫畫解析數位媒體流變。總編輯青野利光在《SPECTATOR》裡投入的動機很單純,回應的是自己總想成為「第一個抵達現場,能與有趣而真誠的人相遇,並目睹那些前所未見的人」的渴望。「雜誌對我來說就像魔毯,可以帶我前往任何地方」青野利光說,而我們也同樣如同目擊者(spectator),跟著《SPECTATOR》一探那些未知的究竟。

讓自己更新的方式:《TRANSIT》總編輯 菅原信子—以旅行與記事展開世界|〈編輯者的咖啡、書店、唱片行〉

讓自己更新的方式:《TRANSIT》總編輯 菅原信子—以旅行與記事展開世界|〈編輯者的咖啡、書店、唱片行〉

日本旅行文化誌《TRANSIT》第66期以〈台湾の秘密を探しに〉(尋找臺灣的秘密)為題,從向陽山爬到象山,再鑽進臺美中的政治關係中看日本如何自處,也不忘來碗仙草凍和藥燉排骨湯,最後向命理師討人生解方。然而這次匆匆走訪臺灣各地後,最後讓我思考的,反而都是關於未來的事——不是讓眼前的一切如煙火般綻放後歸於無形,而是去做開鑿未來之事。這些想法的萌生,正是因為那些懷抱信念前行的人們,身影如此炫目。」她說作為《TRANSIT》的編輯非常幸福,能將旅行中感受到的明暗混沌、星火點點,用自己的文字傳遞給讀者。而更幸福的是,許多讀者也期待著,在旅遊資訊唾手可得、紙本媒體困難的今日,這種互相吸引的狀態繫存於彼此對內容的追求,形成難得的關係。

寫下未來的編輯:《WIRED Japan》 總編輯 松島倫明—「探索」永遠是人類無可取代的智慧|〈編輯者的咖啡、書店、唱片行〉

寫下未來的編輯:《WIRED Japan》 總編輯 松島倫明—「探索」永遠是人類無可取代的智慧|〈編輯者的咖啡、書店、唱片行〉

人類求知慾望總是在新技術變動時特別旺盛。就像現在,全球都在問同一個問題:本世紀是否會見證AI與人類的科技奇點 ?「這是數位時代的終結。」還沒看到時代終點前,《WIRED Japan》在2025年〈Quantum pedia〉(量子技術百科全書)特輯中,總編輯松島倫明於編者序寫下的見解。像是速度飛快的量子,衝擊著我們的大腦,還來不及反應,文中接續:「『數位時代的終結』並非指資訊技術的終止。它是新的起點,對於人類如何認識世界、如何選擇未來的提問,正由此開始。」不理解沒關係,至少我們還認識,當期封面歌手——宇多田光。

MAGAZINE HOUSE編輯部的下班飲み会:與打造你我愛讀雜誌的編輯,喝一杯!|〈編輯者的咖啡、書店、唱片行〉

MAGAZINE HOUSE編輯部的下班飲み会:與打造你我愛讀雜誌的編輯,喝一杯!|〈編輯者的咖啡、書店、唱片行〉

喜歡雜誌的人手中怎能沒有幾本企畫力超群的《BRUTUS》、讓理想生活真實上演的《&Premium》、時髦女性不能不讀的《GINZA》,還有City Boy的聖經《POPEYE》⋯⋯,這些即使你不熟悉、也會略有耳聞的雜誌,皆出自雜誌出版社——マガジンハウス(MAGAZINE HOUSE,以下簡稱MH),不僅為讀者帶來生活靈感、文化涵養,甚至奠定了許多人心目中「雜誌」的模樣。下班時間,《秋刀魚》與打造這些雜誌的MH編輯們,鑽進中華料理店「味坊」喝一杯,也不著邊際地聊著雜誌編輯們的私房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