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盤來到翻面最終章,隨著音樂搖擺,我們聽遍了日本City Pop的盛事到復甦,席捲亞洲到全世界的傳奇音樂,回到日本後長出了新的輪廓。那麼,從日本70、80年代的City Pop回頭看臺灣是否也有受到其音樂曲風影響?哪些臺灣歌曲可以作為代表?現在的臺灣樂壇又有哪些音樂受其影響?作為最後安可場、最後搖擺的微醺時刻,讓我們聆聽,屬於臺灣人的City Pop會是什麼模樣。
唱盤來到翻面最終章,隨著音樂搖擺,我們聽遍了日本City Pop的盛事到復甦,席捲亞洲到全世界的傳奇音樂,回到日本後長出了新的輪廓。那麼,從日本70、80年代的City Pop回頭看臺灣是否也有受到其音樂曲風影響?哪些臺灣歌曲可以作為代表?現在的臺灣樂壇又有哪些音樂受其影響?作為最後安可場、最後搖擺的微醺時刻,讓我們聆聽,屬於臺灣人的City Pop會是什麼模樣。
從黑膠、卡帶、CD到只要輕輕按下音樂播放鍵就能將全世界的音樂收攏進耳朵裡,隨著人們聆聽音樂的習慣逐漸轉移至音樂串流平臺,音樂的傳播模式也跟著改變,如以數據為依據推播歌曲的「數據歌單」、透過社群平臺分享音樂等,許多流行音樂現象不再止於線下,在線上也暗潮洶湧得深潛著又浮出水面。
日本HMV record shop事業部、營業部部長竹野智博表示,日本與世界各國一樣,流行音樂的人氣指標一如既往以偶像與在地流行性曲風為主力,動畫歌曲當然也是被關注的重點,不少音樂作品推出前都會與動畫合作,以求在發行前就先累積能量。但無論是哪種類型的音樂,能在YouTube或社群平台上獲得高傳播率的歌曲就會是市場主力。
觀察日本的流行音樂收聽生態,樂迷喜歡的音樂越來越分眾化,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已經不太容易有能全國知名的歌手出現,竹野智博笑說日本樂迷也有「分眾化」的趨勢,「家喻戶曉眾人皆知的音樂人越來越少,現在要說『國民歌手』主要都是90年代到2000年左右走紅,一直到現在依舊聲勢不減的巨星,如安室奈美惠、宇多田光、濱崎步,現階段的後起之秀已經比較難到達眾人皆知的狀態。」
近年「City Pop」在包括臺灣在內的東亞地區大受歡迎。這種音樂類型究竟從何而來?為何現在會掀起復興風潮,甚至風靡成長過程中未曾接觸過City Pop的年輕族群呢?
本次《秋刀魚》特別邀請《シティポップとは何か(何謂City Pop)》作者、日本知名樂評柴崎祐二首度為臺灣讀者挑選書中City Pop重要的音樂脈絡。
當City Pop成為日本流行音樂在海外備受關注的顯學,回頭往日本追本朔源考察風潮的起點就成了一個有趣的行為,身處音樂銷售第一線的唱片行當然是最早嗅到脈動的場域。在日本擁有超過70家分店的TOWER RECORDS,其專門販售黑膠唱片的分店TOWER VINYL SHIBUYA負責人田之上剛娓娓道來這股全球吹拂的City Pop之風是如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