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頤華、攝影—Yoshimi Kikuchi
如果說優秀的「文字」可做為一本書的血液,那麼絕佳的「裝幀」必能成為書的肉體。日本誕生出無數的「裝幀家」,有的優雅、有的前衛,但這之中最為瘋狂非設計界老頑童—祖父江慎莫屬!
橫跨文學、攝影集,甚至漫畫,任何紙本到他手中,絕不循規蹈矩,是他讓翻閱書本成為一種行動藝術、將裝幀成為紙上的微型策展,更讓書從封面開始說話,「誰叫我是熱愛印刷的變態呢?」撥弄著稀疏瀏海,從喜感外表到搞怪語氣,收放自如的性格從本人到創作,完全表裡如一。
滿60歲的祖父江慎,創作能量仍像是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小孩。曾就讀多摩美術大學卻中途退學,直接進入設計領域闖蕩,1990年成立個人設計工作室「cozfish」至今,便開始貫徹專屬祖父江慎的異想世界觀。
從吉田戰車、赤塚不二夫、松本大洋等漫畫家著作開始,曾刻意將書摺口的內側裁成內斜、加插空白頁或重覆頁面,最後寫上「這不是裝釘和印刷出錯」等字眼,顛覆裝幀既定常識。
「書籍設計並不是說明書的內容,而是要傳遞文字無法表達的內容。」一語道破當前書籍設計過於強調華麗的現況,如何在裝幀與閱讀中達到平衡,祖父江慎認為「看不到的地方」才是最重要的事。
自稱有點閱讀障礙的祖父江慎,每回製作書本設計都會先找來編輯,扎實地詢問內容架構,接著用「圖像」的方式進行閱讀,「作者選用了什麼詞彙、標點符號的多寡、行距與文間的緊湊程度等,我在意的是閱讀的節奏。」
每次設計一本書都先從文字排列著手,規定字型、訂好行距,端看落版後才選擇內頁用紙與開本大小,而封面往往都是最後才動刀,「我享受『看』書的過程。」祖父江慎從看書開始,挖掘內容本體,無限放大設計靈感,最後才爆發成為一本讓讀者一看就明白的書。
走進cozfish工作室,四面環繞不同年份、不同國家出版的同本書籍,如各國版本的《木偶奇遇記》、各年代的日本小學課本等,觀察字體與裝幀隨年代而變的歷程,被祖父江慎稱為是「時代的眼睛」。日本文豪夏目漱石的經典小說《少爺》,更是從第一版開始收集。
祖父江慎笑說,「我對它的喜愛,強烈到願意為它嘗試各種版本的設計!」包括將7萬多字全縮小放入明信片上,或是在書中場景愛媛縣的道後溫泉客房裡放大文字,將內文遍佈和室中,製作成「世界上最小與最大」版本的《少爺》,
「小到非得用放大鏡觀看、大到必須親自前往現場親眼細數,這些難以閱讀的過程,都是我想強調閱讀不只在手上,更可以成為一種『行為』的過程。」祖父江慎對書本狂熱幻化成為行為藝術,也對幾釐米之差細緻印刷與結合策展創作提出更前衛的挑戰。
強調在設計過程中,尋找意想不到的驚喜、感知意外的趣味,祖父江慎自詡最喜歡的一本作品,是2014年推出,罕見以「夏目漱石+祖父江慎」雙掛共同裝幀的經典小說《心》。做為初版發行的百年紀念之作,祖父江慎下足功夫,回歸對裝幀設計也是極度要求的夏目漱石當時的初版。
從拓印原畫做為書封開始、封面裡重現夏目漱石雕刻圖章、序言則加上他當年以紅筆親手修改的文字校對記錄,選用夏目漱石自創看似甲骨文的「心」字落款,更破天荒保留初版即有的錯字或錯誤,「未經後人校對過的初版,更貼近夏目漱石寫作的狀態,寫下的文字大小都與他寫作的呼吸韻律有關,是在煩惱、在興奮,還是真的寫錯,都能從原稿感受到。」
翻遍百年來各種版本,祖父江慎細數著他如何透過書本呈現手法的不同,更貼近夏目漱石,消化了文字、看見了歷史的脈絡,感受了作者的心境,這本重新設計、與1914年的夏目漱石共同創作的作品,可說是裝幀中的「夢幻逸品」。
祖父江慎像是玩了一場遊戲,和夏目漱石一起在21世紀版本中暗藏巧思,「我從來沒有特別為此解說,而是讓讀者自己發現,一旦發現就會屬於讀者與這本書之間新的秘密了。」通過選紙、圖像、觸覺等與眾不同的方式,將訊息傳遞給讀者,並製造自覺過程中更大的驚喜與感動,祖父江慎擅用書籍的魅力,進化成為令人著魔的閱讀歷程。
完整內容,敬請參閱《秋刀魚》第24期〈印刷先決!!!設計師的實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