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頤華、攝影—Yoshimi Kikuchi
眩目的螢光印刷、半透明的雷射雕刻、遇到紫外線就會變色的顏料⋯⋯,集結日本(甚至世界)當前印刷趨勢,宛如百科全書的印刷專門雜誌《デザインのひきだし》,堪稱設計師的靈感寶典、紙本狂熱者的紙樣聖經,每期厚度不同、定價因內容變動,不變的是在日本二手書市上的炒作上越來越貴,收藏一本賺一本。不只是情報傳遞,更是編輯、設計,與印刷間最完美的藝術創作。
摸著封面的凹凸質地,編集長津田淳子說,「這本雜誌就是給對印刷感興趣者看的,當然要能吸引他們的目光。」比起傳統印刷廠製作的制式樣本,《デザインのひきだし》出刊總能獲得平面或相關設計領域的注目。很難想像一年3期的出刊頻率、超過150頁豪華內容的編輯,與繁瑣的印刷夾頁規劃,皆出自她一位編輯之手。
2007年主動向出版社提案,至今邁入13年的《デザインのひきだし》,全因津田淳子喜歡「書」的初心而誕生,「從裝幀擴大範圍到紙張與印刷,更能幫助對紙本書籍有興趣的人。」抱持著「與其把印刷過程拍照寫成報導,不如直接把樣品夾入讓人摸得到」的決心,開創了實驗性質的雜誌樣貌,結合全日本各工廠的印刷技術,讓「印刷雜誌」能滿足讀者們對印刷的實際體驗。
在日本1.2億人口中,只販售1.2萬本的《デザインのひきだし》看似小眾,每回出刊便即刻完售。毫無廣告內容的雜誌,端靠販售支撐,津田淳子笑稱有這群同樣熱愛印刷的讀者,才能像是集資般地讓雜誌能持續推出;不過「製作預算」始終不是問題,反倒是「製作時程」才是最大考驗!
同時與超過70家印刷廠與紙廠合作、結合10多位設計師、單一封面製作就要費工40天等,都是這本雜誌最困難的生產過程,津田淳子說,「我甚至會提出連印刷職人都未曾想過的印製、裝訂方式,每次都讓他們大呼:『不可能做到吧!』」這本集眾人之力成就的《デザインのひきだし》,不僅讓職人端出最自豪的印刷技術、各設計師絞盡腦汁創作最具實驗性的特殊印刷,更可說是印刷廠的「活廣告」、設計師們的「實驗場」,
最新一期(2019年6月出版)「活版、凸版印刷」特輯,不只完整收錄活版印刷製作過程,更網羅美國、義大利與臺灣僅存的活版印刷公司。近年廣受喜愛的活版印刷,因復古手感、可少量滿足個人印量等理由,讓被稱為「傳統」的印刷技術重新獲得重視。
翻閱內容時不難發現,《デザインのひきだし》連載專欄介紹的是各種即將失傳的印刷技術,翻轉讀者對「印刷雜誌」應該是挑戰新技術的既定印象。在講求效率的時代,津田淳子指出像活版印刷這類「費工」的技術正在消逝中,「如果能延續原有技術並讓年輕世代繼續使用,也是印刷的一種創新!」串連過去與未來技術,或許是讓人們持續愛上印刷的方式。
聊到興致處,津田淳子搬出一疊又一疊超過50年以上的古書,笑稱這些正是她製作雜誌時的「參考書」。信手拈來一本昭和時期的印刷圖鑑,記載當年超過上百種的印刷技術與印刷公司,「我最喜歡做的事便是一家家聯繫這些老工廠,只要還繼續營業的都記錄下來,成為未來連載介紹的一環。」
最愛將薪水花在古書店、平時都以「CMYK」(印刷四分色模式)端看世界,即使來臺旅遊也曾在餐廳為了一張小籠包蒸籠紙而抓著店員詢問哪裡可以購買,「不限於書,只要跟紙張、印刷有關的一切我都充滿好奇!」津田淳子說到,其實許多人都像她一樣,對新事物感到興奮,即便與印刷工作毫無關係的人,也都可能書中新奇的知識而感受到紙本的魅力。
至今不曾重複的題材,讓許多人對津田淳子企畫力感到好奇,但她坦言從未特別規劃主題,透過與設計師、職人、印刷公司業務等聊天或採訪過程中,便無意識地挖掘出新題材,「如果有一天需要刻意安排主題,那屬於印刷熱忱的靈魂也就消失了。」笑稱不以熱賣為思考方向,反而以打動內心的熱情為信念,或許,津田淳子對印刷執著,就是從來不做沒有意義的雜誌!
|勘誤|雜誌第29頁「《書齋の岳人》狂妄地以30隻書蟲(又稱蠹魚)軀體作為書封。」正確應為「蓑蟲」,特此更正。造成讀者困擾,敬請見諒。
完整內容,敬請參閱《秋刀魚》第24期〈印刷先決!!!設計師的實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