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整理 —羅健宏、攝影—林軒朗、場地提供 —不只是圖書館 Not Just Library
若身邊有外國朋友,聊天時總會有個話題是關於臺灣觀察。內容包含食衣住行育樂、政治社會到娛樂,各式各樣的提問讓對早已習慣一切的臺灣人必須回頭思考自己的「理所當然」,究竟是從何而來?2020年5月,日本專門發行外語學習的三修社,出版了《日本人想知道的臺灣人的理所當然》(日本人が知りたい台湾人の当たり前)一書。
書本內容採中日文對照,根據日常生活、地理歷史、現代社會、文化藝術、其他共5大類,採取中日對照翻譯,以日本人的角度提問,像是「為什麼有那麼多素食餐廳?」、「做月子是什麼?」、「便利商店無所不能?」讓想學中文的日本讀者可以一邊練習,同時了解臺灣的文化特色。2020秋季號〈新世代生活清單〉,我們邀請兩位作者二瓶里美及張克柔,暫時放下手上《Live互動日本語》的編輯稿件,以及電影字幕翻譯的工作,在松山文創園區內的不只是圖書館,聊聊撰寫的心路歷程。
秋刀魚(以下簡稱秋):這次出版的書其實是一系列的作品之一?
張克柔(以下簡稱張):就跟書名一樣,是「理所當然」語言學習系列。臺灣的前一本是俄羅斯,以一種語言為主題,介紹當地人的理所當然。製作上是日本人主寫內容,再搭配當地以該語言為母語的人,二瓶小姐就找我一起合作。
二瓶里美(以下簡稱二瓶):2年前接到出版社邀約時還很猶豫,那時候才來臺灣4年左右,想說真的適合嗎!但編輯安田美佳子小姐覺得4年正好處於有一定程度了解,但還不完全習慣。這樣的狀態正好適合來寫這本書。
秋:書的內容是怎麼分配?
二瓶:書裡有5個單元,裡面的介紹跟會話加起來是100則,我們基本上是對半,先各自用母語完成負責的部分,之後再交換翻譯。
張:書裡跟生活觀察相關的內容主要由她負責,我寫比較多臺灣文化背景的介紹。題目都是由二瓶小姐跟日本編輯一起討論跟決定的。
秋:書裡生活觀察的單元如何取材?
二瓶:都是根據題目去思考身邊有誰能說明、或是樂於介紹臺灣的朋友,邊吃飯邊訪問,趁機也開發了一些不錯的火鍋店跟咖啡店(笑)。
秋:文化背景的部分呢?
張:都是自己找資料跟整理。這也是我第一次寫書,很怕沒有辦法完成,撰寫的兩年間都很低調,沒有跟大家特別透露這件事情。
張:當初二瓶小姐找我合作,有特別提到這本書想合作的對象,是在臺灣解除戒嚴令後(1987)長大的臺灣人。
秋:為什麼有這個特殊設定?
張:日本當地關於臺灣社會的著作,除了旅遊生活書以外,大多是50歲以上的觀點。不少對臺灣有興趣的日本人,對臺灣的認識容易留在以前的樣子。我自己是在解嚴前一年出生,成長於政黨和平輪替的時代,我接觸到的觀念跟二瓶小姐觀察到的社會氛圍是吻合的,可以一起聊現在的臺灣。我們這一代很努力想在臺日交流上做點事,世代的關係有時候不好突破,這本書設定在語言學習,門檻比較容易跨過去。
秋:如果是一般社會大眾,對臺灣的理解是什麼?
二瓶:我自己覺得有3個轉折點。一是2001年的偶像劇《流星花園》。這部劇後來在日本播出後,讓一部分日本人愛上臺灣的偶像娛樂,掀起所謂的「華流」;再來是2011年的311大地震,湧入日本的臺灣善款跟幫助,讓日本人意識到這個鄰居的熱情跟友好,開始去臺灣旅行、對料理產生興趣,懷有喜歡臺灣的感情。今年疫情爆發後又多了一層嚮往。日本人發現臺灣政府能這麼迅速及有彈性地推動防疫政策,其實是一路民主化過程發展下來的成果,讓日本人想要重新認識臺灣,覺得很多地方要跟臺灣學習,看法有了180度的轉變。
秋:實際讀過內容會覺得對臺灣的介紹相當深入,就連戒嚴跟解嚴都談了!
張:當初是用母語先寫,寫的時候也沒有去考慮日文翻譯,結果日本編輯就寫信來說太難了,而且篇幅都被我塞爆,編輯說多一行,我就只刪掉一行這樣(笑)。而且我沒有辦法只用少少自介紹白色恐怖,還是先寫出來,再去調整翻譯。但還是依作者程度而易,韓國版是找當地學者撰寫,那本又更深。
秋:翻譯做了什麼調整?
二瓶:因為是中文的語言學習書,語句通順和正確性是最重要的。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在調整這個部分。畢竟中文日文的表達方式不一樣,我們兩個很多時候都在確認意思,確保翻譯沒有錯。
秋:會話提問的方式也很有趣,像是「(臺灣人)真的會在公司午睡嗎?」換句話說日本人上班不會有這個習慣。書裡還有像是「很愛出國旅行嗎?」類似的提問很多。
張:會話有很多都是被實際問過的,因為我本職經常接觸日本藝人,他們來台灣宣傳作品的時候,在保姆車上看到跟日本很像或不一樣的風景時,就會問「Chocoさん那是什麼?為什麼是這個?」有些我自己都沒想過的問題。像是臺灣建築常見的騎樓,是世界少見而且日本沒有的。他們問我的時候,就會開始去查。
二瓶:我的日本朋友來臺灣也會問我,他們問的當然也有我沒有發現過的事情。可能當初是自然而然接受了這樣的差異。後來朋友問到的問題,也有把它寫進會話裡。
秋:製作上還有什麼有趣的經驗嗎?
張:出版前日本編輯有飛來臺灣開會,原本只是要確認內容並且把稿子整個順過一次,結果我們就一直在聊臺灣的事情沒有辦法結束,從前一天下午3、4點聊到隔天凌晨3、4點,出門天都亮了。
二瓶:因為日本編輯也是臺灣通。我自己覺得比較有趣的是,因為先前已經有一本簡體中文版,在製作上我們預設可能會有很多在文化上相同的地方,希望盡可能不要重複。但實際製作才發現其實都沒有重疊,想介紹的東西、會話都不一樣。
秋:因此對臺灣產生新的認識或看法嗎?
二瓶:除了監督政府的責任,還有就是臺灣的認同跟看法的多元。我一直都很積極接收關於臺灣及臺灣人的知識,這次取材也聽到了很多看法,以前我接觸的臺灣人是這麼說,但原來還有這樣的想法,臺灣觀點的多元比我想像的還要多。
張:我也是回頭看才發現面對事情時,臺日態度跟立場的差異。日本社會之所以這麼和諧,就是因為他們尊重多數派,少數派盡量跟著主流一起走。疫情爆發後,社會沒有辦法正常的運作,大家都透過社群網站互動。少數派在這個情勢下也開始學會發聲,很多原本沒有被討論的議題,全部都被拿出來討論,變化太快了!
報導內容完整收錄於《秋刀魚》第29期〈新・世代生活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