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羅健宏、攝影—鄭弘敬
印刷術發明以來,「紙」這個由纖維構成的媒材,一直是表現該技術的主要工具之一。看在紙研所總監Frankie眼中,「紙」不只跟印刷的關聯緊密,更對設計師的創意實踐有著重要影響。Frankie經營的紙研所,便收藏了上萬種紙樣,若將每張紙展開,整個辦公室舖滿可能都還不夠放。
原本是平面設計師,Frankie因為一本來自法國紙廠的美術紙年鑑,意外踏進紙張的世界。原本就習慣在網路發表文章的他,為這本年鑑寫了篇開箱文。因為這個契機開始撰寫紙張的介紹,從部落格一直到架設「紙研所」網路平臺,建置紙張資料庫,分享世界各地的紙張、造紙廠與它們背後的迷人故事。
截至目前為止,紙研所已經在網站上介紹數十種來自歐美和日本的紙張。為了書寫,Frankie搜集造紙廠和代理商製作的「紙樣」。
這些提供給設計師和編輯們實際觸摸和感受,作為印刷參考的樣本,不只收錄「紙」,也在紙張上面進行印刷加工,有些更直接做成應用的品項。「有些人喜歡搜集模型,我的興趣是收藏紙樣。」就像模型迷能立刻找到紙樣擺放的位置,更能細數每本紙樣的不同特色。
隨手拿起架上一本來自日本的紙樣,Frankie說著歐美與日本造紙業的不同之處。「日本紙樣都是代理商製作。」不同於歐洲是由造紙廠製作,亞洲地區習慣交由負責銷售的代理商,造紙廠只專注在開發和生產上,他解釋,「這樣的商業模式較有彈性,且對造紙廠瞭解市場更有幫助。」除了製作紙樣,代理商也會主辦各種與紙相關的展覽。前幾年移師來臺舉辦的設計展「PAPER SHOW」,便引起相當大的轟動。
問Frankie日本紙張有何特色?他認為「一絲不苟」和「纖細」是兩大特點。說完,他從架上抽出一本印有豊島美術館字樣的手冊,「パチカ(PACHICA)應該是日本紙中最有代表性的。」光線下,打凸的文字略帶透明,摸起來有點彈性,他說「這張紙的原料是塑料纖維。」是設計師原研哉接受竹尾委託,為1998年日本冬季奧運開發製作的紙張,2004年才上市。
パチカ的靈感是「雪」,Frankie進一步解釋,它的設計概念是要像雪般綿密、蓬鬆,而且要能表現踏過雪留下痕跡的感覺,「光前面開發就花了至少2到3年以上。」因為添加聚丙烯,金屬板直接在紙上熱壓時,接觸面會隨遇熱而融化,因此每壓幾張就需要清理板子,但立體的突出處會呈現透明感。輕壓紙張時,可以感受到它稍微捏緊和放鬆的狀態,而且外觀看起來乾淨又漂亮,不管是前期開工還是後續加工之嚴謹,也展現了日本一絲不苟的民族特性。
透過一則則紙樣的介紹,Frankie期許能為讀者啟發靈感,不要把紙張侷限在商業用途上,「臺灣應該是世界上進口美術紙密度最高的地方。」了解、觸摸甚至是實際使用這些世界各地的紙張,他相信能產生好的循環。同時經營「印研所」的他,將自己的知識應用在協助業主。「我們擅長做特殊的印刷品。」因為熟悉紙張的特色,再加上是平面設計師出身,了解設計跟實務兩端的情況,尤其是風格強烈的美術紙,「越有個性的紙張就越難使用。」確實,會找上印研所的協助的案子,通常也不太簡單。
即便是設計一張簡單的名片,若要讓設計完成度發揮到最大,必須了解紙張和印刷兩者交互產生的影響。他強調,「很多事情甚至是在打開電腦軟體之前就必須去理解。」包含要用什麼印刷方式、印在什麼樣的紙上,如果能事先知道紙張特質,就能對應到合適的印刷。這不僅是設計師的任務,設計師、印刷業者和紙張代理商三方,就像是個緊密的三角形,將深奧的知識翻譯成對方可以理解的語言。
說來嚴肅,但Frankie一直抱著玩心在面對不斷推陳出新的紙張,「我有這麼多東西可以玩!」同一張紙做成紙盒、書封就會有不同的感覺,注入設計師的美學後又會帶來全新的風貌。「對我來說這一切有無限種組合。」儘管近幾年出版業不如以往,反而出現更精緻的裝幀。品牌業者也願意提高預算來設計包裝,他相信這樣的趨勢下,將會看見更多精彩的結合,這一切,「就是永遠學不完的知識跟玩不完的紙張。」他說。
完整內容,敬請參閱《秋刀魚》第24期〈印刷先決!!!設計師的實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