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學墉、圖片提供—JAXA

自從「日本火箭之父」系川英夫在1955年成功將日本首支火箭打上天際後,七十年來日本在宇宙開發的科技上一步步培養出了能夠自主探測的能力。JAXA有人宇宙技術部門部長松浦真弓曾提到:「『想去更遠的地方』的衝動,我覺得是一種寫在我們基因裡的東西,是人類的本能。」正是為了抵達更遠之處的渴望、為了想知道更多的欲望,推動著日本的宇宙科技前線持續向無垠星際邁進。


火箭

岡田匡史(前H3火箭專案負責人):「發射瞬間,與發射臺及火箭相連的管線啪地一聲斷開,火箭衝向天際時,那一刻就像臍帶被剪斷、新生命誕生的瞬間。」

「発射台に繋がれたアンビリカルがパカッと外れ、ロケットが飛び立つ。それは緒が切れて新しい命が誕生する瞬間です。」——岡田匡史,《JAXA’s》 96号〈科学と技術の彼方へ SLIMとH3ロケットが照らす新たな宇宙時代〉

H-IIA

日本自主前進宇宙的夢想可說是由H-IIA實現。自2001年首次成功至今的49次發射裡,累積了近98%成功率,以及世界第一的準時發射次數。即將迎來的50號機發射,將是H-IIA火箭的謝幕。

H3

日本次世代基幹火箭。建造經費、時間與生產流程的成本大幅降低,全新模組化的設計方式,皆使發射頻率以及商業化可能性提高。經歷2023年首次發射失敗,二號機在2024年發射成功,日本宇宙運輸進入全新篇章。

圖片來源:© JAXA


小行星探查機:


隼鳥二號(はやぶさ2)

誕生於太陽系形成時期的小行星「龍宮」,被認為能夠揭開原始太陽系的秘密及生命誕生的起源,隼鳥二號的任務即是前往龍宮採集樣本後返航地球。自2014年12月啟程,在飛越近3億公里後於2018年成功降落,並於2020年將樣本回收容器投回地球。探查機目前正繼續前往下一顆小行星,預計2031年抵達。

圖片來源:© JAXA

小行星探查機:


隼鳥號(はやぶさ)

2003年發射,任務是前往小行星「系川」採集樣本並返航。儘管克服了登陸任務,卻因過程諸多故障,使其最終會墜入大氣層燒毀。消息傳出後,大量日本民眾為其請命,電影、繪本也以隼鳥號的經歷為題。最後在完成「為地球留影」的指令後,隼鳥號的60億公里星際之旅,於2010年6月10日化為流星告終。

圖片來源:© JAXA


國際太空站「希望號」實驗艙

離地400公里安裝於國際太空站(ISS)的實驗艙體「希望號」(きぼう、kibo),是由日本自主研發的實驗室艙體,主要由4個部件構成,自2007年至2009年陸續組裝完成並運作至今,進行微重力條件、宇宙空間暴露等實驗。

——土井隆雄(參與希望號建造的太空人):「雖然不大,但日本在宇宙裡的家完工了。」(小さいけれど(宇宙に)日本の家ができた。朝日新聞〈宇宙に築く日本の「家」土井さん、11年ぶりの再飛行〉)

① 船外實驗平臺

國際太空站唯一能夠暴露在宇宙空間裡進行各種實驗的平臺,能夠操作各種須暴露在宇宙射線、真空等極端環境的測試。

② 機械手臂

子臂與母臂上共6個關節,能夠讓太空人不用透過艙外活動也能靈活操作船外實驗平臺,另也可釋放小型衛星

③ 保管艙

與船內實驗室連通的儲存艙,能夠存放實驗樣本、設備與耗材。希望號是國際太空站唯一擁有專屬儲藏空間的實驗艙。

④ 船內實驗室

希望號最主要構件,也是國際太空站最大的實驗室。與地球維持相同氣壓,可以穿著日常服裝在此活動。艙體壁面安裝超過35種實驗與觀測設施,能進行生物學、物理學等實驗。

欲觀看完整內容,請購買 第48期〈日本発、宇宙探險 2025〉Ψ(-)_(-)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