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學墉、圖片提供—TASA
「直面未知而探索不止」是臺灣國家太空中心(Taiwan Space Agency, TASA)的核心精神。近年在人稱「火箭阿伯」的中心主任吳宗信帶領下,臺灣在太空領域拓展出了前所未見、直衝天際的力道。2023年國家太空中心作為獨立行政法人揭牌成立,同年臺灣第一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升空;2025年選定屏東縣九棚村為國家火箭發射場域,預計最快在2034年,臺灣將成為世界第12個擁有自主發射入軌火箭能力的國家。而在國際太空交流上,今年3月TASA也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簽署合作備忘錄,進一步確立臺日的太空合作。
對於TASA國際合作辦公室總監羅友謙(Frank)來說,臺日的合作像是鴨子划水般慢慢建立的關係。Frank也分享,臺灣作為太空後起之秀,應在與日交流中借鑑日本的長處,並找到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同時也看到臺灣既有優勢如何應用到太空發展中。或許過去認為太空是美、俄、歐、日、中等國才能到達的境界,如今急起直追的臺灣正展現進軍太空的強烈企圖與潛力;臺灣距離太空其實不若想像來得遙遠,但首先要有願意嚮往太空的勇氣和毅力。
Embrace the Unknown, Never Stop Exploring.
🛰️
Embrace the Unknown, Never Stop Exploring. 🛰️
臺日太空合作展開
—2025年3月TASA主任吳宗信飛往東京與JAXA理事長山川宏共同簽訂合作備忘錄。促成TASA與JAXA合作契機是什麼?
Frank:這次其實是臺日十幾年來建立信賴關係的成果。像是「守望亞洲」(Sentinel Asia)計畫是由JAXA主導的「亞太區域太空組織論壇」(APRSAF)所發起,主要是希望透過共享衛星資源來協助防災與救援。311大地震時,我們曾透過此計畫提供衛星影像資料支援日本救災。十年過去,說實在大家也忘了,但前年10月邀請山川宏來臺演講時,他突然很感激我們當年提供衛星影像,都過這麼久了怎麼還在感謝(笑)。相對地,我們也很感謝去年花蓮地震時,日本曾提供衛星影像讓臺灣掌握災情。
—除了衛星資源共享之外,2020年TASA也參與JAXA的科學計畫「太空種子亞洲未來」,那時將四種臺灣的植物種子送到日本位於國際太空站(ISS)的希望號實驗艙。臺日間還有哪些類似的太空交流呢?
Frank:臺日過去比較多是科普合作,譬如日本的「Kibo機器人程式設計挑戰賽」,是要求參賽團隊透過遠端程式操控希望號裡的機器人,在指定條件下對準目標的競賽。另外也有讓學生設計在微重力環境裡的實驗,再交由ISS上的日本太空人操作。
軟性科普合作對於臺灣太空人才的培育很重要,可以讓人意識到「原來自己可以在太空做到這些事」。就像美國會帶小朋友去NASA看火箭發射,臺灣則是透過競賽,讓參賽者看見自己的實驗真的能在太空操作。這種興奮感會在人身上播下種子,讓年輕一代對太空產生探索的好奇心和熱情。除此之外,去年TASA跟JAXA也一起在東京舉辦了企業對接媒合活動——Japan-Taiwan Space Economy Co-creation Workshop。實際上臺日合作不僅限於JAXA,跟日本政府的研究機構或是日本企業也都有交流。
TASA主任吳宗信(左)與JAXA理事長山川宏(右)2025年3月24日於東京簽訂雙邊合作備忘錄。
一起做夢的勇氣
—日本作為太空領域相對先進的國家,技術、制度、人才培育等較臺灣成熟。好奇臺灣在太空領域發展的優勢是什麼?
Frank:臺灣的精密製造在國際上有相當優勢,衛星的關鍵元件、結構設計都需要精密製造的技術,且我們能用CP值高的方式製造出品質優異的產品。另外大家熟悉的半導體技術,也讓我們有能力製造出耐溫差、振動、輻射等「太空規格」的晶片,加上臺灣面積不大,因此可以短時間找齊不同的零件供應商。可惜的是我們空有武功,卻沒辦法在太空場域施展出來;如何把臺灣各領域的量能引導到太空裡,或是讓業界知道太空有什麼機會,我想是目前需要持續強化的地方。
—最難的應該是說服企業投入吧。太空對於企業而言有什麼樣的發展機會?
Frank:太空是最嚴峻的環境,若能藉此證明自己的產品面對巨幅溫差、高輻射、發射振動等風險時,不只是單純存活更能有效運作的話,就是最高品質的認證,就像以前有軍規,現在則有太空規。甚至如果能掌握衛星或火箭的關鍵技術,也可以寡佔市場創造更高的效益。但太空科技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初期沒人能有把握能帶來多少商業效益,因此企業就會遲疑。國家的科研經費可以長期投入,初期不確定性就能先由國家排除,日後相關技術也能透過制度安排或人員流動等方式創造外溢效果。JAXA跟日本企業之間的合作機制,就是臺灣一直在關注與學習的對象。
X頻遙測影像資料接收站(新竹科學園區)。
—的確能看到日本太空發展非常積極與企業界合作,包括TOYOTA正在開發月表的運載車,如今已成功在月球上運作的機器人SORA-Q,甚至是跟TOMICA小汽車的母公司、日本玩具大廠TAKARA TOMY合作研發的。日本公私部門的太空協力是如何進行的呢?
Frank:就像日本火箭H-IIA及H3乍看是JAXA主導,但背後重要的角色是掌握關鍵製造技術的三菱重工,包含種子島的火箭發射場目前也是與三菱重工合作營運。JAXA的角色則是更前端,將需求規格開出來,透過專案的形式與三菱合作。JAXA透過這樣的方式將技術、know-how轉移給企業。TASA也經常跟日本太空領域的新創公司接觸,會發現其實很多人都是從JAXA出身,或者是在企業待過又回到JAXA,是像活水一樣不斷流動的健康循環,這種公私協力的經驗也給臺灣很多啟發。
目前我們也在推動建立一套衛星本體標準,只要符合TASA設定的規格,從發射、操控到地面通訊等服務則或可由TASA一條龍處理。TASA希望可以在前端將衛星所需的基礎設施建立起來,讓業界能夠專注設計自己的衛星需要酬載的功能。
—話說回來,想必有人會對這種需要冒險的產業感到不夠務實,發展太空產業對臺灣的重要性是什麼?
Frank:類比來看,就像大航海時代發現新大陸一樣,太空領域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新大陸。太空的探索無法一步登天、馬上得到回報,很多事情都需要累積才能達到臨界點。也正因為需要這麼多時間,我們更應該提早踏入。
其中最重要的不只是人才培育、技術發展、帶動產業。更關鍵的是臺灣需要一種處事思維的轉換,或說是價值觀的改變,不再執著於短期的利益,我覺得可以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提升視野高度、關注更長遠的願景。希望太空產業的發展能為臺灣帶來前瞻未來的鴻鵠之志。
個人向宇宙異想
—你認為宇宙最不可思議的地方是什麼?
Frank:宇宙會讓人覺得自己渺小吧。光年這個詞我覺得很特別,會以為是時間的單位,但實際上是在形容距離,這就反應出時間跟空間是一體兩面的概念。在地球感受到的陽光是太陽約8.3分鐘前發出的,抬頭看見的月亮是約1.3秒之前的月亮,這些都已經是過去的事了,你觀察到的天體跟你其實不存在於同一個時間,而此時的你總是只能與過去做交流,這一直都是我很難言喻的感受。
—如果有朝一日能去月球的話,Frank最想在上面做什麼呢?
Frank:我的小時候是港劇時代,總有功夫很好的演員表演飛簷走壁,小時候還一度想去拜師學藝!後來看到阿波羅計畫的登月影片,發現因為月球重力是地球⅙,太空人在月表上都是用跳的,所以我想,如果到時候身體還行的話,我就要在月球試試看跑酷(笑)。
屏東旭海科研火箭發射場。
羅友謙 Frank
TASA國際合作辦公室總監。前為資策會國際處總監、德國萊茵集團併購經理。成大航太學士及史丹福和劍橋科工管理和科技政策碩士。
欲觀看完整內容,請購買 第48期〈日本発、宇宙探險 2025〉Ψ(-)_(-)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