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學墉、攝影—蔡耀徵、圖片提供—ONE PUBLISHING

「面對未知現象時,縱使有99%機率被斷定不可能發生,但只要對剩下1%可能性抱持開放的心態——並不是說要將那1%視為絕對會發生,而是保留那1%『我們還不瞭解』的餘裕——總有一天就能夠逼近真相。」日本國民級超自然雜誌《ムー》的總編輯三上丈晴說。

以宇宙的尺度來說,科學能夠解釋的事情不多,用有限的知識去論斷未知現象是真是假其實有點傲慢。三上丈晴更希望能給予那些無法解釋的未知一些恣意生長的空間,並非是誤入陰謀論的歧途,反倒是真理追尋的近路。譬如UFO、外星人等異星存在,或許才是地球以外真正的宇宙日常也說不定。

三上丈晴進入《ムー》編輯部迄今已三十餘年,並於2005年接任總編輯,《ムー》在他招牌墨鏡下的眼中是「全日本最可疑的雜誌」,關注面向涵括古代文明、UFO、未確認生物、末世預言等謎團,搭配驚嘆號此起彼落的聳動標題、CG合成插畫、出處不明的人眼等元素,超寫實主義視覺風格完美保留了80年代科幻恐怖片海報的韻味,近期更成為人氣作《膽大黨》主角厄卡倫如數家珍的雜誌《ポー》的致敬對象。自1979年創刊以來已發行五百多期,持續以「挑戰世界未解之謎與不可思議」為目標追尋宇宙的真相。

《ムー》乍看怪力亂神,細看也的確光怪陸離,有些論點或許離譜到難以置信,但不可否認的是,《ムー》為人們堅信不疑的世界提出了不同的解讀可能。就像目不轉睛久了會出現盲點,篤信科學的視野說不定也在不自覺中讓思考僵化,而三上丈晴相信《ムー》裡不同次元的目光,能更透徹地看穿宇宙的謎團重重。


事實與真相

令人意外的是,三上丈晴的大學主修是當代科學的基礎——物理學。從實事求是的科學背景,到如今成為收錄各種子不語的雜誌總編輯,旁人看來是完全相悖的倒戈,在三上丈晴的理解中其實並不違和。

「科學家也是在研究謎團,科學家的使命就是解開那些尚未被闡明的現象。《ムー》刊載的主題雖然有時讓人難以理解,但或許十年之後就會變成常識。如果只因目前的科學無法解釋就選擇完全不相信,反而更缺乏科學家精神。」無論是作為自然科學家還是超自然研究者,出發點同樣是對未知的探究之心,是一種渴望得知真相的思考方式。「這並不僅限於《ムー》的編輯思維,更是一種思考的基本態度。當有未知的事出現,就會想去解開,但光是把事實擺出來,是無法找到真相的。」稍等,一般來說掘挖出事實就能追查到真相,但對三上丈晴而言兩者並不等同。究竟事實與真相的區別是什麼?

「從高處鬆手東西會墜落,這是事實,但光是把東西掉落的現象列舉,有可能歸因自磁力或其他力量。那麼真相是什麼呢?是重力,所以東西才會掉下來。」事實是眼前的現象,真相則是現象的起因。綜觀人類知識的發展過程,正是不斷從當下信以為真的事實當中,尋找到更透徹的真相。比如托勒密在西元150年提出天動說後,地球位於宇宙中心既是事實也是真相,直到一千多年後哥白尼提出地動說,世人才開始發覺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的真相;抑或是中古世紀人們認為信仰奠定了世上秩序,如今我們則認為科學才能解釋萬物運行。當然,也不排除科學是一場誤會。《ムー》創刊近半世紀以來,從不是在報導顯而易見的事實,而是在探尋世上各種尚難以名狀的真相。

《ムー》是哲學雜誌!?

日文「オカルト」(occult)意指帶有神秘、魔幻、靈異性質的事物,也是一般用來界定《ムー》的形容詞。然而三上丈晴一直都認為,《ムー》更恰當的定位是一本哲學雜誌。「哲學在我的理解裡有三個面向:思想、宗教與美學,這三者合起來才稱得上哲學。思想涵蓋科學,包括社會及自然科學,是描述現象的方式;至於神話、信仰則是宗教;藝術、文學等感受的呈現則是美學。會介紹外星人、幽靈、超古代文明等主題的《ムー》無法單用オカルト來框限,所以用最上層的哲學來界定是最適合的。」既然如此,《ムー》具體而言要如何呈現這樣的哲學視野?暫且先以UFO為例。

譬如,《ムー》將不明飛行物以UFO解釋,某種程度即反映了相信外星人存在的思想;而將疑似是日本古文明金字塔的山說是UFO基地,則讓UFO涉及到神話的範疇;最後,讀者也會投稿目擊UFO的自身經驗,這些與個人感受有關的文章,則能視為美學的表現。於是,集合了思想、宗教與美學的UFO,正 是一種哲學的展現。

「光速已經是能夠想像的最快速度了,但宇宙膨脹速度卻比光速更快,所以必然會有當前物理法則無法適用的世界。以UFO來說,一般物體若持續加速必然得克服阻力問題,但UFO卻可以不費吹灰之力驚人地高速移動。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其並非是移動,而是不斷在自己創造的空間中穿梭,所以才能不受阻力限制呢?」在人類的三維時空裡,移動是A→B,但三上丈晴提到的假說,則指出UFO可能是穿梭於A/B之間,這樣的假說目前難以證實,只能(暫時)歸類為一種觀點。

在《ムー》的編輯上,最難的正是拿捏這種介於合理與荒謬之間的平衡,「如果把這些論點視為荒誕不羈,會被認真的讀者排斥,但如果過度當真也會讓其他讀者嚇到,覺得這本雜誌有點危險⋯⋯拿捏好適當距離感真得很困難!」他說。

日本不思議再興計畫

創刊已逾四十年的《ムー》,近年跨領域推出的聯名企畫越來越多元,包括曾與日本時尚品牌niko and...以「未確認生物」(UMA)為題推出周邊商品,也與知名旅遊指南出版團隊「地球の歩き方」發起日本異世界踏查,合作編輯前所未見的「裏日本」導覽書《JAPAN~神秘の国の歩き方~》。過去幾年在福島縣飯野町舉辦外星人變裝祭典「UFO Festival」,今年更在石川縣羽咋市推出首檔「ムー旅」企畫,在市內著名景點設置AR音訊導覽,讓造訪者能進一步察覺當地不對勁的往事。

「每個地方除了真實的歷史,也有傳說對吧?譬如河童、外星人曾在當地現身的傳言等等,這些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關注並剖析這些傳說是《ムー》擅長之處,我們也希望藉由轉化這些在地傳說,為各地重新帶來活力。」就像當視野變得朦朧時會希望能看得更仔細,三上丈晴希望透過《ムー》為日本各地帶來可疑的詭譎感,人們也會為了揭開當地的神秘面紗而特地前往。為此,《ムー》45週年推出的特別企畫「日本不思議再興計畫」,持續募集日本各地神秘故事,希望號召更多人前去追查妖怪足跡、在頻繁目擊UFO地帶尋找外星人據點,揭開更多懸而未決的謎團。

可疑就是魅力!

對眾人深信不疑的世界提出質疑,為人們搪塞為錯覺的事情認真以對,在習以為常之處嗅到事有蹊蹺的味道,追根究底《ムー》歷久不衰的人氣,正是來自總是以「可疑」的目光重新看待眼前事物。「可疑就是魅力啊!可疑的英文是mystery,與myst同樣發音的mist則是『霧』的意思。因為被霧籠罩著,所以看不清楚,會有點害怕但又渴望看清真相,我想人類好奇心的根本就在於這個『可疑』吧。」三上丈晴說。

正如同電影《秘密會議》提到「確信是思考的敵人」,只有抱持懷疑的精神才能夠抵達更多真相。乍看之下《ムー》裡刊載的內容可能很荒唐,但多年後回頭來看,或許宇宙真相早在《ムー》裡闡明了也說不定(?)


三上編輯長の極密情報大公開

密#1 不是UFO而是「UAP」

秋刀魚:為什麼UFO這個詞逐漸被UAP取代了呢?

三上丈晴:2021年美國國防部向國會提交了一份未確認飛行現象的報告,總共有144起案例,其中大部分都是來自海軍的報告。這是什麼意思呢?很明顯地,UFO也能進入海中,甚至有可能基地就在海裡,並不能單純用「不明飛行物」來定義了,更正確的說法是「未確認異常現象」(Unidentified Aerial Phenomenon, UAP)。2022年美國國防部也為此成立了「全領域異常解決室」(AARO)。日本目前也有跨黨派議員在倡議政府應成立類似的不明現象研究機構。

密#2 需要警戒的UFO類型

秋刀魚:UFO的型態有哪些呢?

三上丈晴:其實真正的UFO外型大致上是固定的,例如圓形、橢圓、三角形、迴力鏢形,還有較長的雪茄形,反而碟形的比較少見。偶爾也會出現奇形怪狀的例外型,遇到這種就要比較警戒,例外型的危險度跟平時常見的UFO相比完全不同(!!)

密#3 外星人的真面目,與三上編輯長的秘密⋯⋯!?

秋刀魚:儘管外星人的模樣眾說紛紜,但每個年代似乎都有不同的主流形象?

三上丈晴:媒體影響很深呢。如果一部爆紅電影裡有出現特定型態的外星人,就會形塑出大家對外星人的刻板印象。舉例來說1970年代外星人的種類很多,有章魚型、機器人型還有巨人型等,但在1977年《第三類接觸》上映後,頭部與眼睛很大、無毛、身高約半身高的「小灰人」(Grey)就此登場。1990年代著名紀錄片《解剖外星人》裡,片中外星人開始越來越像人類。進入2000年代後,受到《ID4星際終結者》的影響出現了「爬蟲人」的說法,2010年代又有「螳螂人」的昆蟲型。有些形態我推測是有關人士為了混淆視聽,所以想將不同外星人形象植入大眾腦海。

秋刀魚:意思是外星人的真面目,有可能我們早就猜到了?

三上丈晴:的確,如果說可能存在的話,小灰人和擬態成地球人這兩種我覺得會是外星人真正的模樣。當然兩者可能同時存在,有人曾目擊外星人進入UFO時,類似隨從的小灰人先上去,然後才是長得跟地球人一樣的外星人,說不定擬態成地球人的地位比較高。

秋刀魚:這麼說來,三上先生也越看越可疑呢⋯⋯會不會其實你也是⋯⋯?

三上丈晴:嗯⋯⋯這是最高機密,實在不好說(淺淺一笑)


 
 

《ムー》總編輯 三上丈晴

欲觀看完整內容,請購買 第48期〈日本発、宇宙探險 2025〉Ψ(-)_(-)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