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頤華、插畫—林韋達/Darling Darling art studio

「美食」一直是生而為人在日常中最棒的享受,比起每天的大魚大肉,便宜、飽足感滿點的尋常百姓小吃更能代表當地「吃」的風景,以此催生的「B級美食」一詞正式成為日本國民對於平價美食的代表,究竟,何謂「B級」?什麼料理才能被稱為「美食」?你所吃的巷弄小吃其實蘊藏著超過一世紀人們智慧的精華!在開動前,讓我們一窺「B級美食」的身世之謎。


©qdymag

「B級美食(B級グルメ)」的命名由來?

最早由作家田澤龍次於1985年在雜誌《angle》連載文章上提出,引用自日本低成本二流電影「B級映画」中的「B級」一詞,加上法文美食專家「gourmet(グルメ)」,就此創造出劃時代的全新名詞,藉此定義「普通、平凡的材料調理成的低成本美食」。有趣的是,「グルメ」在辭典中的原意為「美食家」,隨著「B級グルメ」的普及化,從描述「人」轉而形容美食的「物」,可謂改變名詞定義的奇蹟代表。

©qdymag

嚐一口千年歷史 最古老的B級美食

位於京都今宮神社前的名物「あぶり餅」(類似烤麻糬),創立於西元1000年(長保2年),是將外型約大拇指大小的麻糬,串上竹籤並裹上黃豆粉炙烤後,再沾上白味噌食用,相傳在幕府時代的「應仁之亂」時期,為賑濟災民而生的食物,此後也成為了神社前的必吃料理,其中「一文字屋和助」千年老鋪不僅成為日本最初的和菓子店,更被形容為最古老的B級美食始祖。

 
©qdymag

一口氣吃遍全日本 「B-1美食大賞(B-1グランプリ)」

自2006年起為振興地方經濟、推廣各地的平民美食文化,每年都會舉辦為期兩天的「B-1美食大賞(B-1グランプリ)」,讓老饕們可一口氣嚐遍全日本的B級美食。但「B-1」之中的「B」,不是指B級美食,是以「地區品牌(BRAND)」的「B」為名,要加入參賽還必須向「愛B聯盟」申請資格,經過層層關卡後才能獲得認證成為B級美食進入大會;其評選方式則由食客們離場時、在攤販前投入的特製免洗筷為依據,哪道料理前的垃圾袋越重,就能獲得冠軍。

©qdymag

最早的「食尚玩家」? 「B級美食」的開拓者

「B級美食」之定義誕生後,直到日本老牌出版社「文藝春秋」旗下的風土文化的雜誌《くりま》,由總編輯里見真三接手後才真正成為矚目焦點。熱愛飲食文化的里見真三,將地域主題改版為美食特輯,大量介紹一般大眾吃得起的料理,走遍東京、沖繩,甚至巴黎、加州等地,堪稱美食雜誌的先驅,更帶動80年代後期的B級美食熱潮,催生「味道A級,價格B級。昂貴美味是當然,便宜美味才有價值。」等著名的廣告標語。

 
©qdymag

A級、B級、C級 今天你要吃哪道?

別於B級的平價概念,「A級美食」則是從新潟縣雜誌《自遊人》於2010年以「雪國A級料理」的主題首度提出,象徵使用安全性高的雪國(新潟縣)食材所做的料理,而後也被廣泛使用在頂級食材與專業廚師所烹飪的料理上;未明文規定的C級,最大眾的說法則是引用中華料理(Chinese)的C,直到2012年東京大島町推出「伊豆大島C級美食錦標賽」後,以新菜單挑戰「Challenge」、鄉村特色食譜「Country」,拉近彼此距離「Communication」的3個字首的「C」,加上大島的海產美食「Sea(發音同C)」,重新定義了C級美食的稱號。

©qdymag

美食經濟 最賣座的B級冠軍

泡沫經濟後日本面臨不景氣,許多商店街生意大不如前,因應「B-1美食大賞」而崛起的「以美食救經濟」,挽救當年低迷的社會氣勢。每年在全國各地輪流主辦,不只可帶來平均40萬的人潮,同時替地方賺進數十億日幣的商機,也造就許多聞名國際的地方小吃。其中,經典代表作非第一、二屆冠軍「靜岡縣富士宮炒麵」莫屬,以沙丁魚製成的魚粉調味,豪邁地加上紅薑與青海苔粉調味,看似平凡的小吃,奪冠至今每年仍有48億日幣(約19億台幣)產值,被喻為振興鄉鎮最成功案例。

 

更多B級美食秘辛,敬請參閱《秋刀魚》第20期〈B級美食 臺日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