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東京的人,都是沒有故鄉的人
在喧囂落下的安穩時代,我們卻各自孤獨


提到日本文學家川端康成,除了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人,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他對日本傳統美學精神的書寫。好比在《雪國》角色之間的曖昧情愫,或《古都》裏用京都四季景色襯托角色的哀愁心境,優雅地展現了日本的物哀之美。

在寄情於傳統之美前,早慧的川端康成其實致力革新文學,提出「新感覺派」挑戰當時文壇的寫實文風。在過渡到日本之美的創作道路上,1954年開始在報紙《中部新聞》連載的《東京の人》扮演著一定的地位。

背景設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歷經美軍轟炸、吞下敗戰苦果的日本,不僅建設處於百廢待舉,就連家庭制度也因為戰爭而受到影響。故事女主角敬子,得知丈夫在戰場上喪生後,依靠先生同事的幫忙,在鐵道部經營小賣店,一肩挑起賺錢和撫養一對子女清和朝子的生計。每天忙於應付往來乘客的敬子,不自覺把目光聚焦在出版社工作的俊三,被他英氣勃發的氣質吸引,開啟重組家庭的生活。

敬子不只獨立扶養一對子女,她用賣店攢下來的存款,以及後來轉行代銷珠寶的薪水,蓋了棟讓自己及兒女,還有俊三與女兒弓子同住的樓房,在故事裡的身影,就如敬子細心照料的薔薇艷美且顯目。然而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的所有人,彼此卻懷抱著不同的心情,敬子疼愛弓子,但跟清與朝子關係疏離;俊三尚未跟患病的妻子離婚,卻又不願開口自己跟敬子同居的事實。而年輕醫生昭男的出現,以及俊三的出走,再次撼動了敬子和每個人的生命。

寫於戰後的《東京の人》,揭露了那被藏在一片荒蕪中,日本人內心流動的慾望。在戰爭之後,川端康成於這片需要重新打造的世界裡,質問什麼才是日本人嚮往及追求的幸福?故事人物被賦予的命題,甚或是情緒的糾結,今日仍是不斷被討論的議題。透過首次在臺灣出版的譯本,重讀川端康成60多年前這座城市和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孤寂內心的側寫。


東京人》川端康成著、鄭民欽譯 麥田出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