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這本書便是因為在 Twitter 上看到推友分享這本已經絕版的書籍《日本之路》,在網拍上搜尋找到二手書之後立即下訂,收到的那一剎那看見譯者著實有點驚呼十年一瞬之感,最初這本攝影散文集的原文是1998年由「集英社」出版,書名是用《japanese road》英文字標示,2001年遠流便翻譯了臺灣中文版本,即使是去年才開始翻閱,也不太覺得時空相距太遠。後來《秋刀魚》第1期的對談專欄也提到了這本書成為兩位受訪者認識的起源(詳見林凱洛與工頭堅聊兩人的「日本之路」),不僅是這本書裡的出版社人員、還是因為共同討論這本書的朋友,十年過去了,似乎還走在這條道路之上,也許,就把他當作寫意版的東方《On the Road》吧?作者也就是攝影師「小林紀晴」旅居海外寫了2本《アジアン・ジャパニーズ》,紀錄在亞洲各國工作生活的日本人,即將回國之時才發現,自己並不了解日本這片土地,因而開始從沖繩、九州、一路北上北海道,藉由訪談、聊天、甚至是巧遇,紀錄了那個年代裡在各自家鄉裡居住著的種種日本人,他們或許受限於家族、預算、甚至是理念,不願到大城市去打拼,卻也安份守己地為生長的土地發聲,看似抑鬱卻又隱含著一絲絲的希望,是在這個世代,各地臺灣人為出身縣市發聲的潮流中,適合閱讀參考的一本攝影紀錄書。


© 大藝出版

© 大藝出版

日本之路

ジャパニーズ・ロード

小林紀晴

KOBAYASHI KISEI

小林紀晴的《日本之路》啟發了許多對於攝影有興趣的人,同時也讓許多喜愛日本的朋友跟著他探索了印象之外的日本。而這一趟路程,也是一種自我的探尋。正因《日本之路》具有這樣的經典地位,在台灣初次發行15年後(日版17年後),大藝出版重新取得了授權,再度重現這本曾經影響許多台灣藝文愛好者的攝影散文輯。


前言

雖然生在日本,有時卻覺得自己很不瞭解這個國家,那就像是自己其實不大瞭解自己一樣。也許是因為身為日本人,又在這個國家生活,就像是呼吸空氣般理所當然,讓人不會意識到吧?然而現在,我覺得自己似乎能夠稍微客觀一點,而且保持點距離來看它了。因為在過去五年多裡,我不斷在亞洲與日本之間旅行。泰國、越南、寮國、印度、尼泊爾、中國、印尼……,在各個國家,邂逅各式各樣的風景,走過許多道路,睡過許多旅舖,將自己置身於大量的人來人往中。

但是,在旅途中我感受到不管到多遠的地方、花費多少時間,旅行一定有終點,有個終將歸返之處,而那歸返之處無疑就是日本。不管走得再遠,都離不開那本燙著「日本國」金色字體的護照。不過就在幾個月前,我體驗到這本護照瞬間變成一本不過是蓋印用的小冊子。我從台灣搭船到沖繩的石垣島。只是通過了簡單的海關,眼前卻瞬間變成了日本。當時的感覺就像是回過頭去,亞洲還在波浪中搖盪,眼前卻已經橫亙著日本這座巨島。頓時,心中有了在這縱長列島上旅行的強烈想望。

 我想,這樣的念頭必定來自於過往的一段經歷。十幾年前,當我還是一所群山環繞的縣立高中的學生時,曾經突如其來地有股衝動,「想要離開這裡,想要到某處去」。終於如我所願,來到了東京。在東京生活的日子裡,我又因為「想要離開這裡,想到某處去」,而不斷前往亞洲各地旅行。然後感覺像是在亞洲旅行時,猛然發現自己竟已踏上日本國土;也許是已經繞了一圈回來了吧!

接下來,我打算花上一年的時間在這個國家旅行,這應該也是想要離開這裡、到某處去的旅行的延伸吧!旅途中會拍下什麼照片、又會有些什麼念頭呢?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有預感不管去到哪裡,自己都會意識到東京這個城市,如同思考我在鄉下與東京所度過的歲月之間的差距。所以,這趟旅行或許在某方面有著自我確認的意義。啟程時望著眼前的海,我心裡想著:希望當這趟旅行結束時,能夠看清日本這個國家的一點輪廓。從南到北,隨著季節變化,我想離開這裡到某處去,開始一趟新的旅行。


 

“ 想要離開這裡,到某處去。



十七年前所拍攝《日本之路》的那趟旅行,現在。我仍在路途中。
— 小林紀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