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龍貓大王、插畫—楊沛樺
依然熱愛日本的理由
對於臺灣而言,日本是難以抽離的存在,無論是生活風格、文化風潮或是精神意識,日本的影響都如同空氣般滲入臺灣社會的肌理之中。《秋刀魚》的十週年紀念特輯,復刻 2014 年「好想認識的100 種日本」創刊號題材,不過這次不再是不可不知式的介紹,而是以更去蕪存菁的方式呈現日本文化底蘊,在音樂與漫畫中提煉出「重新詮釋的能力」與「創造世界觀的能力」,在造型風格、設計語彙與卡哇伊文化中呈現那些已經寫入血液裡的日式美學觀點,同時也觸及情慾風俗、搞笑文化及對於 B 級執著的日本社會意識,從中再一次盤點我們所著迷的 100 種日本。
── 每一個切角,都是無論過了多久依然讓我們喜愛日本的原因
依然熱愛日本的理由
刺進腦袋裡的企畫力
企畫是讓想法實現的過程,綜藝與廣告的企畫,目的是要將未曾見過的有趣構想,刺進觀眾的腦袋裡。爆笑、感動或得到新視角,日本綜藝與廣告總能找到打動人心的獨到方式。
上世紀的日本綜藝節目,曾經風靡東亞影視圈,許多臺灣的經典節目其實都是「致敬」日本的翻拍版。來賓有光彩奪目的明星,也有舌燦蓮花的主持人,然而「企畫」才是日本綜藝的靈魂,也是日本綜藝在全球娛樂圈中獨樹一格的實力。
不同的時代流行著不同風格的綜藝企畫;60年代著重音樂型企畫、70年代讓各路諧星大展神威⋯⋯到了現代,日本綜藝的企畫更加精煉與廣泛。以下四種,即是當今日本娛樂圈最受歡迎的綜藝企畫類型。
70年代,日本綜藝第一次讓素人上節目唱歌或玩遊戲,曾受社會批評為低俗與不專業的表現。沒想到50年後,素人綜藝卻是如今最受歡迎、甚至被專業評論稱讚的企畫類型。諸如《家、ついて行ってイイですか?》(跟拍到你家)、《YOUは何しに日本へ?》(日本!我來了)、與《月曜から夜ふかし》的街訪都是這種企畫,讓素人自白生活、開箱自家、吐露心聲,比藝人的專業表演更吸引觀眾。素人綜藝一方面能偷窺常人生活、一方面證明「現實比虛構更魔幻」的名言,而製作單位還能壓低製作預算,堪稱是三贏局面。每個人都像一本未開封的書,背後各有不同的辛酸、獵奇與幸福遭遇,看節目的觀眾不禁會感同身受:有天誰能翻開我的這本書呢?
老把戲的整人企畫在80至90年代發展至巔峰,北野武是箇中翹楚,許多企畫是由他發想,至今他也仍在各節目裡不時玩弄其他人。2000年代,更多製作人在該類企畫中創新,儘管未必玩得更過火,卻更令人意想不到、更加決絕。各大電視臺歷年來都會推出年度整人特別節目,但《スキヤキ!!ロンドンブーツ大作戦》(麻辣靴頭王)與《ロンドンハーツ》(男女糾察隊)才是真正吹響新式整人企畫的領頭羊。欺騙藝人參加巴黎時裝周、派美女引誘諧星外遇、讓藝人跌落深坑,整人企畫成本更高、惡搞時間更長,不再是過往街頭整人的數分鐘片段,而是長篇連續單元。整人企畫讓觀眾一起成為製作單位的共犯,為藝人一步步踏入陷阱而期待,偷嘗道德觀顛覆的快感。
「沒常識也要看電視」雜學綜藝證明這句話是千真萬確。每集《主治医が見つかる診療所》(主治醫老實說)與《新説!所JAPAN》(日本好多新鮮事),都有各領域的專家現身說法,乃至《トリニクって何の肉!?》(爆笑隨堂考)等並非掛著專業知識招牌的綜藝節目,也會在許多單元裡,考考觀眾對於知識與常識的熟悉度。有時企畫未必有娛樂效果——看到藝人被診斷出高罹癌風險,當場大家都很難笑得出來。但正如同有人說日本人是求知慾旺盛的民族,雜學綜藝也激盪著觀眾對知的渴望。儘管這些雜學知識未必在現實生活中實用,但它們卻能變成觀眾生活中最好的談資,或是讓觀眾開始認真審視自己的健康狀況。
如果說素人綜藝是揭開常人的真實面貌,那麼在地綜藝就是挖掘不起眼地方的真實魅力。《1億人の大質問!?笑ってコラえて!》裡的「ダーツの旅」(飛鏢之旅)單元,與《ポツンと一軒家》(日本秘境住人好吃驚)都是佼佼者,後者還顛覆傳統收視率排名,讓墊底的朝日電視臺一舉奪得週日晚間八點黃金檔的收視冠軍。前往秘境探險、追尋人與土地的連結、拓展觀眾視野,在地綜藝是素人綜藝與雜學綜藝的結合體,而主持人在荒郊野外手足無措的突發狀況,也很有整人綜藝的風格。在地綜藝讓在地居民倍感驕傲,也讓外地觀眾大開眼界,除了是旅行提案,也能讓人感受到地方對人的影響力。該類型已發展超過30年,但創意的可能無限,至今仍有許多節目持續出現。
欲觀看完整內容,請購買 第45期〈好想認識的100種日本(2024)〉٩(●ᴗ●)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