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世紀的歐洲貴族為了增廣見聞而展開壯遊,是那個年代唯一突破生活框架的方式。現在的我們可以輕易透過網路接觸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看似能原地不動獲得知識,但也創造了更大的舒適框架,想脫離結構化的環境經歷未知,或許需要更多的自主意識。

所以獨旅是生在這個時代必須送給自己的禮物。稱之禮物,一部分是花自己的錢、騰出寶貴的時間,對於繁忙的現代人來說是種奢侈的付出;但更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經驗,脫離日常熟悉的人事物,展開類似壯遊的體驗,踏上異地,實際感受自己的文化與異文化交織的新鮮感,雖然不一定會獲得什麼,但必定會攪動某部分的自己吧!


撰文—韓國文化研究者 陳慶德

韓國「獨飯」風潮

在韓國能擁有一個人的餐桌嗎?


團結心強是臺灣人對於韓國的印象之一,做什麼事都喜歡成群結隊,而強調「우리」(我們)的民族性,在餐桌上也的確如此。韓國人下課、下班後,都有著呼朋引伴吃飯的慣習,如公司同事的「회식」(會食)抑或同學間的「술자리」(酒席)。大家在餐桌前不會特別區分公筷母匙的共食、酒席朋友間傳接酒杯共飲的「酬酌」(수작)文化,也成為韓國餐桌的一大特色。

然而,2014年迄今的流行語「혼밥」(獨飯),結合「혼자」(獨自)與「밥」(飯),強調獨自吃飯的現象,正悄悄改變當地餐桌風貌。

為何韓國年輕人會開始獨飯呢?就我自身的觀察,來自於兩個因素:韓國社會面臨轉型,與年輕世代價值觀逐漸改變。首先,韓國正面臨少子化衝擊,2023年韓國生育率已降至0.72,即1位婦女的育齡期僅會生育0.72位子女,而據專家推算若要保持人口穩定,生育率應為2.1。若少子化情況持續惡劣,預計2100年韓國人口將減少一半,儼已成為國安議題,間接促成共食人口減少。

再者,經濟通膨帶來的高物價、高競爭社會帶來的高輕生率,以及外表至上的價值觀,都讓韓國年輕世代開始提倡拋棄戀愛、結婚、生小孩、買房、人際關係等過往社會的理想框架,成為流露生存之無奈的「N포세대」(N拋世代),也促成獨飯流行的誕生。

總而言之獨飯興盛的主因,在於韓國年輕人現今認為要找到能一起吃飯的人,過於耗時且耗損社交精力,即使好不容易找到共食者,外出用餐的餐費所費不貲,原屬庶民小吃的炸醬麵,也已經迎來一碗一萬韓元(約237元新臺幣)的時代,反而是獨自吃飯還比較省錢而自在。

韓國當地不少店家因應此現象,為獨飯族開設了「혼밥식당」(獨飯食堂)。過往韓國烤肉店有著即使一人光顧,至少也要點兩人份五花肉的不成文規定,抑或一些生魚片店的菜單,也多是預設2至3人以上的餐點份量。過去以共食為主的餐廳受獨飯風潮衝擊,紛紛開發出單人套餐,藉此創造新商機。

行文至此,讓我想到韓國當地盛行、由直播主在畫面中享用大份量食物,並與觀眾互動的「먹방」(吃播),其實也算是陪伴獨飯族的影音產物。因應韓國年輕人壓抑於生活所催生的「N拋世代」、客觀條件的少子化趨勢,獨飯風潮已逆不可擋,開創了新的生活方式,也讓我們看到韓國不同以往的飲食文化。


筆者簡介|韓國文化研究者 陳慶德:首爾大學西洋哲學博士、文化研究者、旅韓作家、(口)譯者。長期關心青年世代與社會議題,善用現象學分析文化現象與語言。著有《他人即地獄:韓國人寂靜的自殺》、《韓味:剖開韓國人的胃,看透韓國的社會》等書。

欲觀看完整內容,請購買 第44期〈福岡⭢釜山 一人(獨)旅〉٩(●ᴗ●)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