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世紀的歐洲貴族為了增廣見聞而展開壯遊,是那個年代唯一突破生活框架的方式。現在的我們可以輕易透過網路接觸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看似能原地不動獲得知識,但也創造了更大的舒適框架,想脫離結構化的環境經歷未知,或許需要更多的自主意識。

所以獨旅是生在這個時代必須送給自己的禮物。稱之禮物,一部分是花自己的錢、騰出寶貴的時間,對於繁忙的現代人來說是種奢侈的付出;但更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經驗,脫離日常熟悉的人事物,展開類似壯遊的體驗,踏上異地,實際感受自己的文化與異文化交織的新鮮感,雖然不一定會獲得什麼,但必定會攪動某部分的自己吧!


撰文—獨活女子 朝井麻由美

獨活與獨旅

獨活本身就是一種冒險與開拓


日語中有「旅」和「旅行」兩個詞,在談獨旅之前,我因為對這兩個詞的差異感到好奇而查了字典,卻未發現有何不同,或許它們本來就無明確的定義,但在日語語感上確實有明顯差異,我猜大多數日本人也有類似的感覺,「旅」通常具有冒險性和開拓性,而「旅行」則帶有邂逅非日常、放鬆身心的感覺。舉例來說,日語中有「一人旅」這個詞,但沒有「一人旅行」;有「家族旅行」,但沒有「家族旅」。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日語被稱為最曖昧的語言之一的原因吧!實在讓人困惑,希望能讓中文使用者也能理解這兩個詞在日語中細微的差異。

那麼,冒險性、開拓性究竟指的是什麼?難道說,旅途中必須要發生「某些事情」才算是「旅」嗎?回憶第一次「一人旅」是在二十歲的時候。當時我還是大學生,隨便跳上了一列火車,就展開旅程。沒有決定目的地,也沒有帶換洗衣物,真的是字面意義上的「跳上」火車。我不斷轉乘再轉乘,直到晚上10點左右才抵達熱海。對當時的我來說,從東京到熱海是一場大冒險。我在熱海車站前走了一會兒,然後鑽進了一家快打烊的小吃店,點了份燉芋頭。那是一家由女老闆獨自經營的小酒館。當時我從未進過這種店,至今仍記得那種緊張感。我坐在最角落的座位上,蜷縮著身子吃著芋頭。本來還想嘗試其他菜品,但因為太緊張,只吃完一份就匆匆離開了。

之後,我繼續轉乘火車,天亮時到達了大阪站。由於隨意搭乘火車,當然沒有座位,我整夜站著。那種無助的孤獨感和獨自來到遠方的興奮交織在一起。迎著晨光,我步履蹣跚地在大阪站走著,吃了章魚燒,結果很快就睏得不行,立刻回東京了。那次的章魚燒,比我想像中要濕潤軟糊一些。於是,我的第一次獨旅,並沒有和熱海的小吃店店主或其他客人交流,也沒有遇到什麼特別刺激的事情就結束了。

疫情後,獨自行動的人變多,「solo活」這個詞在日本流行起來。然而,一些人因為「沒有自信與當地人交談」,而不願意獨自吃飯或旅行的觀念仍根深蒂固。許多人覺得獨自用餐就不得不與店員交談,或獨自旅行就必須與當地人交流。我想大聲說,這完全不是必須的。從二十歲的第一次獨旅到現在已經超過15年了,無論多少次獨旅,我的經歷中都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的事。我不會刻意去和陌生人交談,而且事先做了很多準備,因此旅行中自然也不會發生什麼意外的事。但這又有什麼不好呢?獨自旅行其實並不需要強迫自己與當地人交流,也不需要做什麼特別的事,現實中,戲劇般的情節大多不會發生。即使如此,這些旅行仍然是真正的旅行,因為獨自做任何事情,本身就是一種冒險和開拓。


筆者簡介|獨活女子 朝井麻由美:著作《ソロ活女子のススメ》(中譯:《獨活女子的守則》)改編為人氣連續劇,到2024年為止,已經推出了4季。

欲觀看完整內容,請購買 第44期〈福岡⭢釜山 一人(獨)旅〉٩(●ᴗ●)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