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游珮芸、圖片來源—Studio Ghibli、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Greenwillow Books.、HMH Books、Rabén & Sjögren.、2020 NHK, NEP, Studio Ghibli

在臺灣常聽到有人將日本動畫稱為「動漫」。的確在日本動畫之中,有大量原著是改編自漫畫,這讓動畫和漫畫彷彿是不可分的雙生子。但我們之所以不會把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稱為「動漫」,因為吉卜力出品的動畫來自漫畫原著的並不多,除了原創故事外,更多來自「兒童文學」作品的改編。

 
 

(左) 魔女の宅急便<魔女の宅急便>、作者:角野榮子 / 1989上映、導演:宮崎駿
(中)霍爾的移動城堡<Howl's Moving Castle>、作者:Diana Wynne Jones / 2004上映、導演:宮崎駿
(右)地海戰記<Tales from Earthsea>、作者:Ursula Guin / 2004上映、導演:宮崎吾朗


話說從頭,宮崎駿與他的青年時代

1984年宮崎駿導演的《風之谷》票房告捷,所以隔年出資的德間書店為他籌拍下一部動畫長片《天空之城》,於此同時在旗下設立了子公司吉卜力工作室 (Studio Ghibli )。吉卜力工作室創立之初,就是為了提供高畑勳(1935-2018)和宮崎駿兩位導演製作動畫的空間和團隊。

1963年大學畢業的宮崎駿進入東映動畫公司,在那裡認識了亦師亦友亦競爭對手的前輩高畑勳。1971年高畑勳被A Production 公司挖角,宮崎駿也跟著一起離開東映,投入瑞典兒童文學作家林格倫《長襪子皮皮》的動畫製作,但這部動畫後來因無法取得原作者的授權,無緣完成上映。但後來兩人轉入ZUIYO和日本動畫公司後,高畑勳導演了 《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海蒂 ( 小天使 ) 》 (1974) 、《尋母三千里 ( 萬里尋母 ) 》(1976 )、《紅髮安妮 ( 清秀佳人 ) 》(1979);三部改編自兒童文學世界名著的電視動畫,宮崎駿則協助分鏡構圖。

這些作品改變了人們對動畫的看法。在那之前,一般認定動畫應該由動物、機器人或是魔法使者來擔任主角,小孩子不可能喜愛日常生活的寫實劇。但事實是這些動畫細膩地描寫日常生活與等身大孩童的情感,感動了大小觀眾,開拓了日本動畫取材的幅寬,這也形成後來吉卜力工作室動畫的基調「即便再奇思異想的作品,也會展現紮實的生活感」。

 

(左)借物少女艾莉緹<The Borrowers>、作者:Mary Norton / 2010上映、導演:米林宏昌
(右)回憶中的瑪妮<When Marnie Was There>、作者:Joan G. Robinson / 2014上映、導演:米林宏昌

 

一起長大,女性作家筆下的兒童文學

回頭看看吉卜力出品,改編自兒童文學作品的動畫竟然不少,令人大吃一驚的是這些原著作者都是女性!除了2018年獲得國際安徒生獎的角野榮子是日本人之外,其他幾位女作家都來自歐美。而大家所熟知高畑勳導演的《螢火蟲之墓》,則是改編自野坂昭如的直木獎得獎小說,非兒童文學。 

宮崎駿的長子宮崎吾朗的電視動畫《強盜的女兒》彌補了父執輩當年無法完成林格倫作品的遺憾。而在年輕一代的導演背後,則可以看到宮崎駿參與這些作品的前期企劃或腳本撰寫,宮崎駿可說是選擇這些原著背後的影舞者。

如果說從小喜歡閱讀、大學時代參加兒童文學研究社的宮崎駿,深受兒童文學的影響也不為過。而這也讓吉卜力品牌下的動畫,蘊含了某種「兒童文學」式的氛圍和風格,證明兒童文學不單是給小孩說的故事,受時間歷練的大人也為此傾心。即便是80歲的宮崎駿依舊不懈地為這些文學而繪畫著。

 

(左)強盜的女兒<Ronja Rövardotter >、作者:Astrid Lindgren / 2014上映、導演:宮崎吾朗
(右)安雅與魔女<Earwig and the Witch>、作者:Diana Wynne Jones / 2020上映、導演:宮崎吾朗

 

 
peiyun.JPG

游珮芸

日本御茶之水女子大學人文科學博士。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致力於兒童文學‧文化的研究與策展。著有《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在動靜收放之間:宮崎駿動畫的「文法」》、編著《大家來談宮崎駿》等,目前與插畫家周見信合作漫畫《來自清水的孩子》四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