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羅健宏、攝影—留榮鋒
拉麵為主題、1985年上映的電影《蒲公英》中有句經典臺詞:「湯頭是拉麵的靈魂。」高湯與醬汁如何結合,往往是一家拉麵店表現店家特色的核心。而在日本經營超過半世紀,為客人特製拉麵的三河屋製麵廠認為,拉麵的湯頭更決定了麵條的樣貌,「沒有湯頭,我們也做不出麵條來。」臺灣廠總經理西尾賢治如此說道。
前年跨海來臺成立據點,三河屋製麵廠的工廠位於新北產業工業區。每天早上8點半,製麵師傅便會開始進行製麵作業。從攪拌原料開始,在攪拌機中依序倒入麵粉和水,水中加入鹼粉和食鹽,根據保存和風味上的需求,會再加入小麥蛋白等添加物,揉成麵團。其中,鹼粉跟食鹽是影響麵條口感的關鍵,前者讓麵條變得更彈牙,後者則是更有嚼勁。
為了讓麵條的口感有更好的表現,三河屋製麵廠會再將麵團進行碾壓、熟成和壓延的工序。首先將麵團塑形成長條狀的麵帶,再將兩條麵帶合併,捲成捲筒狀,靜置1個小時熟成,接著送進壓延的機器,將麵帶調整成麵條需要的厚度跟寬度。經過碾壓和熟成,麵條會變得更加緊實,卻會讓吸附湯汁的效果變得比較差。就像採訪當天製作的沾麵麵條「雪」,為了要讓麵條容易入口、吸附濃郁的沾麵湯汁,麵條做得比一般拉麵粗、跳過熟成的步驟,讓麵條保持柔軟的質地。
因為鹼水的作用,做好的麵條會呈現奶油色,顏色也會隨著時間變深。西尾賢治指出,不管是哪種拉麵麵條,好吃的麵條要能散發小麥的香氣、充分吸附湯汁、緊實有嚼勁,「而且不能太搶戲。」他強調,拉麵必須要契合湯頭的特色。他們生產的麵條都是根據需求客製,從原料搭配、寬厚造型、顏色,就連機器或手揉都可以配合。
截至今日,三河屋製麵廠開發了300多種麵條,展現300多種不同的拉麵風格,如此龐大的數量,呼應了日本近20年來拉麵店朝向個人化、風格化的發展趨勢。而影響三河屋製麵廠在臺灣設點的其中一個關鍵,便是觀察到臺灣也開始講究麵條,如同2000年時的日本。
由於臺灣的水質偏硬,拿來煮麵會影響麵條口感,西尾賢治表示在開發時會特別注意這個情況;消費者的喜好也是考慮的其中一個點,跟早期臺灣喜歡跟陽春麵、家常麵口感相近、質地偏軟的麵條,口感偏硬的麵條現在也相當受到歡迎,西尾賢治從過往的合作經驗觀察,「臺灣人的喜好已經跟日本很一致了。」
西尾賢治補充,臺灣常見的麵條質地偏軟,放進拉麵湯頭中,反而會顯得太軟,麵條的香氣甚至會搶過拉麵湯頭的味道。但若搭配清淡的大骨湯、牛肉湯,兩者就會呈現非常契合的狀態,「重點還是湯跟麵的契合度。」在製麵的世界中,三河屋製麵廠把自己當作助攻球員,協助店家呈現拉麵最極致的狀態。
目前三河屋製麵廠在臺灣平均每天生產約5000顆麵,共計開發16種麵條,提供給包含獲得米其林推薦的Due Italian、銀座篝,以及個人特色店,「特別是臺灣南部地區。」西尾賢治說,近期來諮詢的個人特色店的業者有上升的趨勢。經營兩年下來,臺灣廠仍持續調整製程,因應臺灣客戶的需求,自己平時也會拜訪客戶在店裡實際試吃,也嘗試其他知名拉麵店。
「現在臺灣也有不輸給日本的拉麵了。」西尾賢治相信,隨著臺灣店家開始講究麵條,未來拉麵在臺灣一定會有更多的可能,而三河屋製麵廠將會如同第二代創辦人宮内厳理念所說的,持續為追求美味拉麵的客人,提供讓他們滿足的拉麵。
文章內容同步收錄於《秋刀魚》第28期〈台北拉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