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整理—陳頤華、攝影—蔡耀徵、施清元、Yujiro Ichioka
Good Design Award去年首度對臺灣媒體公開評選過程,除了全程跟訪,編輯部更與3位評審深度探討何謂「設計準則」,這次的經驗對協力參與的設計師林唯哲、《秋刀魚》總編輯帶來全新的視野與衝擊。此次觀察的心得,透過會後的對談分享,邀請讀者跟著我們思考,究竟「設計」在哪裏?
Topic1:評選會後的看見與衝擊?
林唯哲(以下簡稱林):這次評選完全顛覆我在臺灣教育所學,關於「比賽」的認知。大學教授總是強調「評審只會花3秒的時間」在1件作品上,參賽的學生都會花很多心力在設計精美的說明表版。透過實地跟訪Good Design Award評選過程後,才知道評審是如何判斷設計,而這樣的過程,早已超過3秒鐘。
陳頤華(以下簡稱陳):日本設計界經過60多年的進化,不只將建立出評選制度的標準,更把這套帶到東南亞推動當地的設計獎。從日本出發、拓展至國際,讓「好設計改變社會」的目標不只是在日本國內發生,而是走向亞洲。這是我從未想過,原來透過制度與方法,好的評選獎項也能移植其他國家。
Topic2:經過這次的參與,對日本設計有更多的見解?
林:我就是一直很感動啊!但也不斷反思臺灣的下一步。這次採訪感受到日本一直在進化。反觀臺灣整體美學的素養還有許多進步空間,例如早期臺灣的美術課都會有POP的手寫課程,隨著時代進步,學生只要學會電腦選字而非手寫美術字體,照理來說,臺灣街頭上的文宣、招牌應該也要跟著進化,但選用了電腦輸出後的美學思維,不見得有跟得上速度,少了文化的延伸,這部份也會讓我不斷思索,那麼臺灣的設計發展要如何往未來走?
陳:這回看到很多Good Design Award有條理的制度,例如如何串起數十間、兩層樓的人流,以及透過簡單明瞭的指示,讓上千件作品就定位;或許從評選延伸到後續展示、頒獎,整個過程超過60年、就有60次的練習,但想必每年結束後都不斷在優化Good Design Award獎項的執行過程,而這也就是「設計」的一環。
林:套句佐藤卓的話:「所有的東西都是設計!」以及評審副委員長齋藤精一所說,如果設計評選獎項本身就一團亂,那麼它的公信力就會不斷打折扣。而這些自己搬出問題、然後解決問題,這就是日本不斷進步的原因,這就是「系統設計」的重要性。
Topic3:參加獎項的重要性究竟是什麼?
林:獎項的初衷是在「肯定人」。但臺灣還是有點「獲獎迷思」,獲獎者可能會有更多的關注,或是更多的合作機會。Good Design Award除了「肯定」外,也多了一份「鼓勵」,日本設計師獲獎後會秉持著「得獎後要更上一層樓」心態。
陳:如同柴田所說:「有獲標章、有入選Best 100,無論有沒有得到大獎,其實都已經是透過設計討論後認可的產品,是否拿金獎或大獎反而不是最大的重點!」從評審委員長的口中聽見一個獎項不只是評選第一名(大獎),更重要的是認同設計、鼓勵繼續發展,我覺得這是很可貴也很重要的觀念。
林:如果你要認可你自己的設計,或許參與Good Design Award是一個很好的管道,重點不是得獎與否,而是讓設計師討論你的作品,給予更完整、多方面建議。
Topic4:設計是否真的能為社會做出一些改變?
陳:Good Design Award 60年來能屹立不搖的原因正是因為由財團法人「公益財團法人日本設計振興會」所設立的評選機制、以及二戰後要振興日本設計兩大關鍵,是成就Good Design Award公正且有目標性的基礎。
林:沒錯,日本經歷過二戰(原子彈爆炸)的慘痛歷史,激起了對「未來世界」應有「更好生活」的企圖心,賦予了設計要能幫助國家的認知。多年下來,「設計」真的與「民眾」產生了交集,帶來思想上的啟發。其實設計就是一種觀念,透過不同媒介找出管道,跟需要的人產生交集。反觀臺灣,設計與民眾間的關係是「偶爾」有交集,絕大多數的時間還是平行發展,設計究竟如何可以走入生活與民眾產生關連。就去年的設計,我對日目247視覺藝術開創的「黑青」展感受相當深刻,這個角色可說是近年設計圈最有記憶點的形象,加上兒童互動的設計,透過繪畫、著色、AR技術的串連,讓孩子們能快樂畫圖、享受藝術最基本的創作能力。
陳:要民眾理解美,最重要的起點還是教育啊。好比臺灣近年發起的「美感教科書」就是希望在孩子求學階段能接觸設計帶來的美感。
林:我也認為沒有比教育更好的方式了。但日本不只有教科書,像是奈良的木育計畫,透過Airbnb與當地政府單位聯手推出「吉野杉之家」的住宿環境,入住期間都可以向住在另一層的區公所員工請教木頭的問題,日本各式各樣類似的教育制度,在美學教育的深耕及細膩程度讓人十分欽佩!
Topic5:對想參與或觀看Good Design Award得獎設計的建議?
陳:可以先從「Long Life」的項目下手,每項獲獎作品都超過10年,歷經歲月至今屹立不搖,一定有它值得參考的價值。例如曾獲標章的Levi's 501牛仔褲、ASAHI SUPER DRY啤酒等(歷年Long Life獲獎名單皆可於Good Design Award官方網站上查詢),比起當年度最新的設計,從長遠陪伴的產品中,更能理解所謂好設計如何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再來「討論設計」也很重要。凡是獲獎的設計,小至桌上型文具、大至建築,透過實際觀看、體驗歷年作品,思考「為什麼這項產品能獲獎?」、「它的進化或設計如何帶來優化的使用方式?」、「解決什麼問題?」、「為什麼議題發聲?」,不必想得太深,而是去看、去體驗,去思考,自己試著發掘設計背後的概念,設計就是如此純粹而已!
林:透過思考好的設計,也能同時檢視「你的眼光有沒有標準」這件事。試著評斷(或許帶點批評),眼光有了標準,不再只是「萬物皆美」的結論,越來越多人對設計有自我評判的標準時,這個社會就會持續進步。
完整內容收錄於《秋刀魚》第26期〈設計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