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稿繪製—林唯哲、撰文—陳頤華、攝影—施清元

與德國紅點、iF設計獎齊名的國際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自1957年成立以來,評審團隊從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品中發掘、表彰創新且益於社會的作品。不替作品打分數,而是透過相互討論,共同評選出好設計。將近百名日本與國際專業人士,在3天內密集檢視數千件產品,究竟是怎麼做到的?《秋刀魚》邀請同是設計師的選選研負責人林唯哲,跟訪2019年的二次審查會,從流程到評審委員說了什麼,一次大公開:

©qdymag
©qdymag

精準的時間流程


激辯!評審們對好設計的攻防戰


報名參加設計獎的作品,在通過第一階段的審查後,會需要進入更仔細的二次審查。審查團隊由日本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師所組成,依照不同專業分成18組每組由組長帶領逐一檢視。今年的審查從7月30日直到8月1日,位於幕張展覽館進行。

面對數千件作品,GOOD DESIGN AWARD規劃出有秩序的日程表。3天的評選時間,第一天各小組的評審委員在自己肯定的作品上給予標籤貼,藉此篩選出不符合設計獎理念和需求的作品,第二天參賽單位登場,親自向小組的委員們解釋作品設計和理念。最後再由各組組長集結討論報告。每年準時評選完成,委員們總說「今年也很準時呢!」


GOOD DESIGN AWARD要求參賽單位提供實際作品,要求委員依據自身專業,去分析產品,思考背後的價值。在會場上總能看到各小組的評審委員提出贊成和反對意見,透過溝通、說服,第一天最高票的作品也可能因激辯而落選;原本只有少數人支持的作品也能因此翻身,所有的討論都來自對作品的探究,在過程中重新觀看設計本質,位好設計發生捍衛,是二次審查會中最精彩的過程。


價格、社會責任、產業發展都是評選重點


除了產品功能和創作理念,「產品定價對市場的幫助」、「是否幫助產業發展」也是評選的重要考量之一,假如定價太高無法觸及廣大消費者,產品不能帶動並推廣相關產業,就不能被視為好設計。因為「消費者是否願意購買」也是好設計中重要的指標,為讓更多人願意使用、體驗,甚至購買,才是設計能走入人群的關鍵。GOOD DESIGN AWARD把這些面向跟設計理念看得一樣重要。


為好設計拉票的議論過程


頭兩天挑選出來的產品,第三天會交由各組組長,在會議室進行最後討論。每個組長會向彼此說明小組選出的作品,像是替參賽作品「拉票」般遊說支持,甚至是更激烈的辯論。評審委員們不只在評選作品,同時重新思考何謂設計,彼此交換意見和相關領域的脈動。


對各項領域的鼓勵


致力於推廣好設計的GOOD DESIGN AWARD,在評選外國參賽作品時,會盡可能參考該國社會形態、人民習慣,並納入評選的標準之一。即便不是最優化的設計若能夠改善當地人民生活水平,就像評審委員、21_21 DESIGN SIGHT助理總監川上典李子所說,「我願意為正在努力的設計產品深入介紹,並持續鼓勵,或許不夠完美,卻也是最好的開端。」面向亞洲及全世界發出訊號。


從當下關注未來


主辦GOOD DESIGN AWARD的日本設計振興會,理事長大井篤在戰後出生,經歷日本重建的過程,特別重視「設計如何讓日本走得更長遠」,也因此在評選現場總能聽見「作品是否能幫助產業」的言論,並重視它如何在市場、產業當中持續生存下去。

©qdymag

完整報導內容與設計語錄詳解,收錄於《秋刀魚》第26期〈設計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