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頤華

© 陳頤華

距離《秋刀魚》創刊號完稿時間越來越接近,編輯團隊正式進入備戰狀態,除了在 FlyingV 的募資計畫突破目標門檻之外,粉絲團人數更是突破2,500人,非常感謝各方朋友的熱情支持,《秋刀魚》第一期募資計劃進入倒數15天,我們邀請更多關心日本文化的名人一同加入支持《秋刀魚》的行列,用快問快答的Q&A方式響應活動,究竟有哪些支持名人現身?我們接續著看⋯⋯


吳東龍

「東喜設計工作室」與「地下連雲企業社」負責人、《設計東京》系列作者,並經營臉書粉絲團「吳東龍的設計東京。」,透過旅行、攝影、與撰文,分享著全球設計的脈動。

 

您與日本的關係?

至目前為止,難得且幸運地,既是工作也是轉換的一種緣分。此外,還有常常要換日幣。

為什麼臺灣需要一本以中文介紹日本文化的雜誌?

一、是因為目前台灣沒有。
二、了解日本,不能只從雜誌廣告業務的立場。
三、除了在中國有《知日》之外,也希望可以在台灣寫日本。

您支持《秋刀魚》的原因?

翻來翻去(打滾)實在找不到不支持《秋刀魚》的原因。


毛家駿

生活道具店「時常在這裡」負責人,喜歡旅行、老物件、設計⋯⋯,藉由生活中的觀察找尋靈感創意。

您與日本的關係? 

一見如故,每年總要碰上2-3次面的老友。

為什麼臺灣需要一本以中文介紹日本文化的雜誌?

對想關心和了解日本目前在地生活,但苦於語文不甚通,或是無法常來回日本的朋友,非常能協助認識和理解。

您支持《秋刀魚》的原因?

延續《藍鯨》對當地文化的進階探索,《秋刀魚》豐富了日本文化的喜好者。


設計發浪

臺灣與日本設計交流的平台,橫跨設計合作、專欄評論、展覽演講,期待能創造一條通道,連結臺日各自正在發生設計的點串連,形成新一代的設計浪潮。

您與日本的關係?

以設計平台「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翻滾於臺日設計業界浪潮。

為什麼臺灣需要一本以中文介紹日本文化的雜誌?

觀察擅於「Scrap and Build」的日本人如何在接受中華文化後發展出專屬日本的文化,藉此思考何謂臺灣文化。

您支持《秋刀魚》的原因?

台灣需要一本能深入淺出探討日本文化的雜誌。還有,《秋刀魚》很好吃吶!(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