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翁浩原、圖片提供—Go For Kogei、翁浩原

金澤與富山在北陸新幹線開通後,似乎不再那麼遙遠。去年北陸新幹線更延伸至敦賀,串聯關西與中部地區;加上小松與富山機場的交通連結,使北陸地區愈發成為值得深掘的文化風景。

去日本逛藝術季、發掘地方之美已不是新鮮事,但以「工藝」為出發點,仍帶著獨特的姿態。自2020年開展的「Go For Kogei」,正是一場以北陸為舞台的藝術節。它不只是地方創生的文化行動,更是當代藝術與工藝相互交織、並以創作串起人與地方關係的實驗。

今年主題「工藝屬性: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工藝」(The Attributes of Kogei: How Can We Reframe Craft),其實正延續了「Go For Kogei」多年來的核心探問。「Kogei」即是日文中的「工藝」,藝術總監秋元雄史(Yuji Akimoto)引用倡導民藝之美的柳宗悅思想,指出工藝的屬性並非個人的藝術表達,而是根植於整個社會所共同孕育的美感與風格,其中蘊含著共享的美與價值。

秋元雄史曾擔任金澤21世紀美術館、地中美術館等重要職位,長年關注「藝術如何在地方發生」。他認為工藝不應被侷限於傳統符號,而是一種關於「如何生活」的倫理與態度。因此,「Go For Kogei」並非靜態展示,而是一場社會性實踐——從手的動作與材料選擇,到人與地方之間的互動,讓工藝成為日常生活的延伸。

主視覺|Image courtesy by GO FOR KOGEI 2025


生活場域中的展覽:從岩瀨到東山

今年展覽橫跨富山的岩瀨(Iwase, Toyama)與金澤的東山(Higashiyama, Kanazawa)兩地。富山岩瀨曾是江戶至明治時期連結北海道與大阪的貿易航線的繁榮港口,町家與酒廠櫛比鱗次;金澤東山則以茶屋街與舊工匠宅邸聞名。兩地皆以「生活場域」為展示核心,讓街區的日常成為展覽背景。觀眾在行走、停留之間,於古建築、舊工坊與飲食空間中,體驗作品與環境交織的感知。

本屆共有18組藝術家、工藝家與設計師參與。他們運用玻璃、陶、纖維、稻草、紙張等多樣媒材,創作出空間裝置、儀式體驗與集體行動等多重形式。這不僅是靜態展示,更是讓觀眾透過體驗去理解工藝如何在當代生活中持續生成。

Kie Terasawa的作品|Photo courtesy by GO FOR KOGEI 2025

Ayano Yoshizumi的作品|Photo courtesy by GO FOR KOGEI 2025


富山岩瀨:材料作為經驗與記憶

從富山車站搭乘路面電車,約15分鐘即可抵達岩瀨。這裡曾是日本海貿易的重要據點,昔日榮光似乎有點褪色。如今在桝田酒造(Masu-izumi)與在地創業者的推動下,老街區再次煥發新風貌,星級餐廳與藝術家工作室進駐其中。

岩瀨的街道|Photo by 翁浩原

電車站下車往街區走去,首先印入眼簾的即是藝術家松本勇馬(Yuma Matsumoto) 以稻草為材,編織出農民牽牛的雕塑《牧》;如果是從港口往回走,則會見到瞭望塔旁昏昏欲睡的《天貓》。稻草原為農業廢料,但透過藝術家與社群協作,轉化為有機生命體,凝聚地方情感,也喚回舊時記憶。《牧》設於昔日的動物醫院「林診所」,雕塑似乎也讓街坊回想起過去的歲月。

Yuma Matsumoto, Skynecco [Skynet made of Meow], 2025 Rice straw on bamboo, wood.|Photo courtesy by GO FOR KOGEI 2025

鄰近的蕎麥麵店「蕎楽 くちいわ」則與陶藝家桑田卓郎(Takuro Kuwata) 合作推出「器與食的共演」。桑田以鮮明色彩與破格造型顛覆傳統陶藝印象,這次以六道不同麵食設計,讓食物與器皿共構一場Fine Dining體驗。每一道佳餚,以桑田創作挑戰傳統器物的器皿承裝,讓原本陶瓷藝術的觀賞延伸至食用體驗,讓器皿不僅盛裝食物,更承載風土與人之間的共時性。

創立於1893年的桝田酒造,當然也是重要的展覽場域。在酒廠的門口有陶藝家葉山由希(Yuki Hayama) 的壁畫作品,屋頂夾層和一樓有Lady Gaga無跟高跟鞋創作聞名的舘鼻則孝(Noritaka Tatehana) 以酒廠設備構成的陀螺裝置與地面壁畫《雲龍圖》。而在旁邊,昔日的碾米廠則有來自峇里島的Ari Bayuaji,以回收漁網重新編織成掛毯《Weaving the Ocean》。Bayuaji於疫情期間啟動此計畫,為受觀光中斷影響的社群創造短期工作,也延續了他對材料與勞動的社會關懷。這些紗線,以掛毯的方式呈現,結合印度教神話裡女巫Rangda,散發出詭譎超現實的場景。

Yuki Hayama, Ssangyong, 2023, Alminium board. Private collection.|Photo by Watanabe Osamu, Courtesy by GO FOR KOGEI

Tatehana Noritaka的作品|Photo courtesy by GO FOR KOGEI 2025

Tatehana Noritaka的作品|Photo courtesy by GO FOR KOGEI 2025

Ari Bayuaji|Photo by 翁浩原

Ari Bayuaji的作品|Photo courtesy by GO FOR KOGEI 2025

而坂本森海(Kai Sakamoto) 的創作則將工藝與參與結合,關注記憶與社群。他在2024年能登半島水災後協助復原,使用當地泥土製陶,並以災後收集的木屑與浮木為燃料製成炭烤爐。這不僅是一件藝術作品,也是一場共食的行動,邀請人們透過「聚在一起吃飯」重新感受地方的能量。

Kai Sakamoto的作品,用珠洲的土燒製的爐,烤當地的作物分享。|Photo by 翁浩原


金澤東山:生活新維度中的工藝

金澤展區位於東山茶屋區後方,觀眾穿過熱鬧街道後進入靜謐住宅區,展覽悄然展開。

金澤東山茶屋區的後方|Photo by 翁浩原

在改建自昭和民宅的Studio “A”裡,一座以木桶與茅草構成的茶室《木桶茅草屋頂茶室》,散發著木香與乾草氣味。這件作品由相良育弥(Ikuya Sagara) 與中川周士(Shuji Nakagawa) 合作完成。前者以稻草與茅草編織自然造形;後者則傳承14世紀製桶技藝,並與國內外設計師合作探索木桶新樣貌。為呼應茶室造型,桑田卓郎特製巨大茶壺與茶筅,京都茶罐老舖開化堂亦以回收油罐製成巨型茶粉罐,幽默又詩意。

隔壁空間「KAI」展出寺澤季恵(Kie Terasawa) 的紅色玻璃雕塑,由無數吹製玻璃球組成,彷彿血肉搏動的生命體,象徵求生與再生的力量。沿著坡道再上行,可見建築師三浦史郎(Shiro Miura) 改造的舊木造公寓「KAI離 」。整個公寓以鐵皮包覆,內部局部拆除地板與立面,露出結構之美。這是「宴KAI計畫」的一部分,匯集木工、紙藝與竹藝等不同工匠,共同創造結合泡湯、茶會與藝術的生活空間,復興室町時代流行的「流汗茶會」。

KAI離的內部|Photo by 翁浩原

去年首度開放,今年,九谷燒傳人上出惠悟(Keigo Kamide) 受邀在其中的茶室創作壁畫。他以卯辰山(Utatsuyama)為靈感,繪出昔日設立工坊於山邊江戶時代匠人,礙於軍事要點無法親炙嚮往的理想山水風光——以想像之筆重現工藝與自然的願景。一樓的水墨作品以宮崎友禪齋的米糊和墨水染繪製技法創作,書寫「神農氏發明陶」的故事,串起金澤陶藝與自身家族的歷史。

Keigo Kamide的作品|Photo courtesy by GO FOR KOGEI 2025

Keigo Kamide的作品|Photo courtesy by GO FOR KOGEI 2025


從工藝出發的文化路徑

「Go For Kogei」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場關於生活方式的提問。這些作品、材料與手作技藝,雖源於傳統,卻以當代語言延續其生命力。從陶土到稻草,從茅草屋到茶屋,從蕎麥麵到漁網,每一件創作都提醒著我們——工藝並非靜止的傳統,而是一種持續實踐的行動。

在北陸的風與光之間,「Go For Kogei 2025」讓工藝成為人與土地、時間之間的對話。探索工藝的屬性,也是在追問我們該如何生活,如何在手作與感知中重新理解世界。這是一條從地方出發、通往生活哲學的文化路徑。

「蕎楽 くちいわ」則與陶藝家桑田卓郎的「器與食的共演」|Photo courtesy by GO FOR KOGEI 2025

茶席現場,用著桑田卓郎創作的巨大茶碗。|Photo courtesy by GO FOR KOGEI 2025


Go For Kogei 2025
時間:2025.09.13—2025.10.19
地點:富山岩瀨、金澤東山
開放時間:10:00—16:30 (週三不開放)
網址:https://2025.goforkogei.com/

皮膚と內臟:自己、世界、時間 Skin and Viscera: Self, World, and Time
時間:2025.10.03—2026.01.18
地點:台南美術館
策展人:秋元雄史(Go For Kogei藝術總監)
藝術家:小林万里子、佐合道子、佐々木類、中田真裕、三嶋りつ惠、宮田彩加、牟田陽日、山下茜里、留守玲、綿結
網站:https://www.tnam.museum/exhibition/detail/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