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東京敗家日記
宇宙的聲音是什麼?是《星際效應》中充滿神秘的無聲寂靜,還是類似訊號干擾、無線電混合而成的電子噪音?對多數人來說,這是個永遠無法親身體驗來獲得解答的問題(除非你是太空人!)。但正因為無法得知,這片未知才更刺激人們的想像。
Joe Meek(1962)
《I hear a new world》
© EM Records
1962年,一張充滿太空幻想的專輯《I Hear a New World》就這樣誕生了。英國製作人Joe Meek受到當時太空競賽的新聞啟發,決心製作一張以「外太空聲響」為概念的專輯。他邀請演奏skiffle(噪音爵士樂)的The Blue Men樂團參與製作,結合夏威夷滑音吉他、廉價鋼琴、沙鈴、鼓聲與無詞和聲,營造出對外太空的奇幻想像。不僅如此,Joe Meek更大膽使用日常生活物品,如用吸管吹泡泡、敲擊牛奶瓶與廚房水槽,搭配他自行打造的電子音效裝置,使音樂聽來彷彿是墜落至另一個星球的聲響幻境。最不可思議的是,這張帶有超現實主義氣息的作品,竟全數在他的倫敦公寓內完成錄音,彷彿那間公寓就是微型宇宙。
富田勳(1977)
《COSMOS》
© Sony Music Entertainment (Japan) Inc.
與此同時,在日本也有人對宇宙聲響懷著同樣幻想。被譽為「日本合成器音樂之父」的富田勳,早在Yellow Magic Orchestra(YMO)成軍之前,便已開始探索電子音樂的可能。富田勳於1972年耗資近千萬日圓購入Moog合成器,跳脫當時實驗音樂的慣用語境,嘗試將電子聲響轉化為「立體、有深度、具三維空間感」的環繞式音場體驗。1974年,他推出改編自德布西名曲的作品《月の光》,透過合成器重構經典旋律,賦予古典音樂嶄新的時空感知。而說到他的代表性作品,莫過於1977年的《宇宙幻想》。此作靈感來自同年上映的電影《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他以合成器音色取代傳統管絃樂的壯闊編制,打造出一艘名為「宇宙想像」的聲音飛船,引領聽者遨遊於未知的星際之間。
Fishmans(1997)
《宇宙 日本 世田谷》
© 2025 Universal Music Group N.V.
而談到「宇宙」這個詞,就不得不提到日本傳奇樂團 Fishmans 的專輯《宇宙 日本 世田谷》。這張於1997年發行,被稱作「世田谷三部曲」的幻作,不僅是樂團最後一張錄音室作品,更標誌著 Fishmans 從雷鬼、Dub風格,探往近乎ambient似的寧靜領域。從開場曲〈POKKA POKKA〉起,便能感受到一股難以言喻的空寂感;〈Weather Report〉中佐藤伸治純摯無瑕嗓音,彷彿飄浮於無重力的宇宙空間;直至最終曲〈Day Dream〉則像是夢境的殘影,孤冷又絕望的呼喊,緩緩將聽者的心靈渡往另一個維度去。這張專輯既是一場聲音的實驗,也是一趟精神的出走。而當佐藤伸治在專輯發行兩年後驟然離世,這張作品也彷彿成了他留給世界的一封宇宙遺書。
宇宙從來不是一個具象的聲音,而是一種未曾經歷的感受。在無垠的靜默與電子訊號之間,音樂家們以聲響描繪出對宇宙的想像,時而迷幻空靈,時而孤寂深遠。也正因為永遠無法聽見宇宙真正的聲音,它才持續激發創作與幻想,成為一段永不終止的樂章。
音樂亂聽家。松平健的森巴是我的心靈維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