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游姿穎・圖片提供—東京碎片・書封提供—大塊文化
說到廣告, 每個人的腦海裡總會浮現出幾個經典深刻的畫面、臺詞或是廣告歌曲,無論是「整個城市就是我的咖啡館」、「感冒用斯斯」的超強洗腦歌,還是日清泡麵以知名懷舊作品改編的系列廣告動畫……等,廣告總有魔力,30秒就能沁入人心、揮之不去。對大眾來說,廣告的目的是傳遞品牌或商品訊息,對擁有敏銳雷達的廣告人而言,廣告背後更隱藏著當地人們的消費型態、生活方式和文化符號。
從漢字愛上中文
從生活中培養洞察力
「廣告是一部能真實記錄社會的史料。」臺日文化觀察家、同時也是資深廣告人的東京碎片(uedada) 用一句話點出「廣告」 在人們心中重要的份量。從2004年開始經營部落格——「23區24小時——東京碎片」,東京碎片用流暢的中文向臺灣介紹日本的路上廣告觀察學,讓不少人誤以為他是旅日臺灣人,「從小我就很喜愛漢字,《漢和辭典》是我最愛的讀物之一。
「除了自幼對文字的熟悉感,東京碎片也在27、28歲到臺灣、中國旅遊,正式開啟他從「認識漢字」走向「學習中文」的路程。有了中日文語言背景的加持,讓投身廣告業的東京碎片如魚得水,憑藉他對日常生活的敏銳觀察力加上對臺日文化的喜好,以「廣告」為中心延伸而出的各種主題,無論是日常生活、電視新聞還是通勤風景,都成為他源源不絕的書寫題材。
很近卻又很遠
廣告背後的臺日文化差異
廣告風氣順應時代千變萬化,歷經5年時間撰寫、出版的新書《廣告與它們的產地: 東京廣告人的臺日廣告觀察筆記》,蒐集了2015到2021年間超過百則的臺日廣告,透過專屬的幽默風趣與敏銳觀察力,從廣告中一一拆解、發現臺日文化大不同。
提起臺日廣告產業最大的不同,他認為是「廣告密度」,「臺灣人口是日本的1/5,廣告需求比日本少,和東京電車那種鋪天蓋地的密度相比,在臺北捷運車廂上尤其感受最明顯。不過,我覺得臺灣街道眼花繚亂的商家招牌,倒是非常熱鬧有趣。「日本廣告創意無極限,一直是臺灣人的創意來源,東京碎片卻也認為,臺灣對活用歷史性建築很有熱情,善於把自然、環保概念引入美術設計裡,這些要素也都值得日本人學習。
同樣的商品, 臺日廣告的核心出發點還是存有很大的不同。像是臺灣啤酒廣告多為表達慶祝的爽快氣氛,日本則訴求下班後的犒賞慰勞; 臺灣的能量飲料廣告活潑幽默,日本則傾向為疲憊的人加油打氣。此外,除了文化差異,也能從中看見社會的轉變現象,例如臺灣的衣物柔軟精廣告,就大膽呈現同志得到社會理解的過程;而日本的人壽保險廣告,也反映出日本人比從前更加直視「死亡」的傾向。
過期不等於遺忘
重新發掘廣告的時代意義
在漫長的疫情之下,日本廣告中也展現了「新日常」的縮影變化。像是出現「用ZOOM 進行遠距會議」、「在自家陽臺搭帳篷、假裝戶外露營」等象徵性場景。「不過這幾個月來,我也發現電視廣告不再那麼強調隔離感,開始出現朋友群聚的畫面,微妙地透露出『大眾逐漸放鬆警戒』的現況。」
而疫情期間反覆修訂、好不容易完成的新書,也讓東京碎片意識到廣告的另一種價值。「廣告通常都有效期,短則一個月、長則不到一年,但『過期』的廣告難道就要被世人遺忘?我認為廣告應該和藝術、文學一樣,都有『凍存』時代的意義,應該重新被重視和珍惜。」廣告不只是思想碰撞的結晶,更是社會與民眾互動的管道,民眾的情緒與社會情勢限時限地,經過時間的洗鍊通通化為閃爍的結晶,凝結在臺日耐人尋味的廣告裡。
《廣告與它們的產地:東京廣告人的臺日廣告觀察筆記》
作者:東京碎片|出版社:大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