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是亞洲諸國的主食,但是你吃的米跟你父母、阿公阿嬤是同一種嗎?很可能不是喔!日治初期日本對臺灣稻米種類曾進行調查,結果顯示19世紀末的臺灣總共有403種稻米(水稻379種、陸稻24種)。水稻品種當中,又分成秈稻290種、糯稻89種,顯示臺灣已大量種植秈米。
口感乾爽的秈米,對當時臺灣人而言是習以為常的滋味,但日本人可吃不習慣。1873年,年輕的日本軍人樺山資紀祕密來臺進行調查和探勘,他怎樣也想不到,20多年後,自己竟成了第一任臺灣總督。據說樺山在臺灣調查期間最不能適應的就是米飯,熱飯乾燥鬆散,冷飯不黏也不香,讓他痛苦不堪。
臺灣秈米有這麼難吃嗎?其實這是雙方飲食文化的差異所致。日本種植的「粳稻」較有黏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就是壽司跟飯糰,鬆散的臺灣米完全不是日本人喜歡的口感,當然會覺得難吃了。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逐漸步入現代化,大量人口離開農村進入城市,農業產量無法滿足所需。日本政府雖試圖透過進口米糧來補充,但是隨著人口成長,米價始終居高不下,加上日本米1年只1穫,糧食供應有其風險。反觀臺灣米1年2穫,生產相對穩定,於是在取得臺灣之後,當然就希望透過殖民地來解決母國的糧食問題。
因此,「農業臺灣,工業日本」就成了殖民統治的發展方針,總督府在臺灣採行米、糖二元發展的策略,積極推動農業改革工作,前述的私營水圳收歸國有、建設現代水利設施,都是在這個目標下推動而成。
1904 年日俄戰爭爆發,激烈的戰爭讓日本產生嚴重的經濟恐慌,此時臺灣米不僅早成為日本本土重要的糧食來源,也曾支援前線,重要性大為攀升。為了確保輸入日本的臺灣米安全無虞,同年總督府開始實施「移出米檢查規則」,對臺灣輸往日本的稻米執行嚴格的品質檢查。
戰爭結束之後,日本國內的稻米不足問題浮上檯面,為確保母國的糧食供給,總督兒玉源太郎認為應該將臺灣的稻米生產納入日本糧食供需體系的一環。於是總督府開始執行多項農業政策,計畫在臺灣進行稻米增產,並開始嘗試改良品種,努力讓臺灣米能夠讓日本人能夠接受。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 ─ 1918 年)的爆發,讓遠離戰場的日本工業發了戰爭財,詎料隨之而來的通貨膨脹卻引發了「米騷動事件」,幾乎動搖了日本的國本。這事件的遠因是日本長期米糧不足,吃不到米、物資貴得離譜一直讓百姓心中憋著一把火。導火線則發生在一戰末的 1918 年,日本眼看俄國發生革命,決定出兵西伯利亞擴大在亞洲大陸上的利益。消息一出,米商紛紛囤積白米,想再發一筆戰爭財,結果卻導致日本國內白米價格暴漲。
米價飆漲讓人直呼活不下去,日本一女工就曾投書報紙,她說自己一家3口人每月收入 21 到 22 圓左右,在付完米錢和房租後,買菜錢就沒了,這怎麼生活呢? 後來,不只是升斗小民活不下去,就連有國家供給的警察與監獄單位也都有類似的呼聲。
俗話說:「惹熊惹虎,毋通惹到恰查某。」米價的飆漲讓家庭中擔任採買的媽媽們義憤填膺。1918 年,200多名買不到白米而忍無可忍的富山縣主婦聚集街頭,群起要求官方降低米價,抗議不果之後,氣憤的主婦最後竟然衝進米店搶米,甚至與警察爆發了激烈衝突。
這場「家庭主婦的逆襲」很快蔓延全國,名古屋、京都、大阪等主要城市都發生搶米暴動。數日後,大阪市民和工人暴動,搶光了 250 多家米店;隔天在米商最集中的神戶也爆發幾萬名市民暴動,米店損失慘重,有的大商人不只店鋪遭到攻擊,連住宅也被憤怒的市民一把火燒掉。
米騷動總共波及38個城市,約1000萬人參與其中,就連首都東京也無法倖免。警察雖加強戒備,在各米店、工廠和富人住宅前加了崗哨,仍無力鎮壓,日本政府只好出動軍隊,花了1個多月才暫時平息。
米騷動後,日本政府意識到事態嚴重,開始整治零售業,也注意到必須確保穩定的糧食來源。於是日本政府斷然採取了殖民地的稻米增產措施,並著手建設作為稻米生命線的水利灌溉設施。米騷動不僅導致原有的內閣下臺,也讓臺灣至此走向文官總督體制,進一步對臺灣實施同化政策、內臺一體等政治方針。為解決國內缺糧問題,日本對臺灣和朝鮮進行了更積極的稻米增產措施。
比起稻米一年僅能夠有一穫的朝鮮和日本,一年足以兩穫的臺灣,在糧食生產上顯然更具有優勢。而且日本米1年只在10月收割,臺灣則可以在5月至6月、10月至11月間收割兩次。簡單說,臺灣米可以在日本的舊米用盡、新米尚未收成前補充國內所需的產量。
面對來自殖民母國的壓力,臺灣總督府一直不斷尋找可栽培水稻的水田用地,並計畫建設灌溉工程。然而,原本10年計畫的官設埤圳工程,接連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工程一再變更,最需要水的嘉南平原官設埤圳工程遲遲沒有進展。
歷史就是這麼巧妙,在米騷動尚未爆發前的1917年,總督府技師八田與一就曾提出「官佃溪埤圳計畫」來改善嘉南平原的農業用水問題,不過當時並未通過預算案。直到米騷動發生之後,政局紛擾不安,日本當局感受到相當大的壓力,在增產糧食的迫切需求下,上述建造案終於被批准,嘉南大圳的建造計畫由此啟動!那些點燃了米騷動的富山縣主婦們大概永遠不會想到,她們的舉動竟意外改變了臺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