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羅健宏、圖片提供—林木材、國家電影中心

如同金馬獎對於華語電影的地位。提起紀錄片,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Yamagata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以下簡稱山形影展)是紀錄片從業人員心目中的重要存在。自1989年成立以來,山形影展扶植了無數電影工作者,設置的獎項更被視為選片指標。今年臺灣除了有2部作品入圍競賽單元,更有4位導演的作品被選入觀摩。山形影展今年30歲了,我們邀請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林木材,談一談這個2年一度,為期1週的亞洲電影人盛會。

現任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林木材,自就讀南藝大音像紀錄研究所開始固定參加山形影展。

從2005年開始參加影展,若問林木材這15年來持續不間斷的理由,他坦言「朝聖」是其中一項很重要的原因,「因為很多影片在別的影展看不到。」不管是題材還是表現的方式,山形影展推薦的片單總讓會令影人覺得耳目一新。他說,好比有2007年的片單中有個單元是日本的科學影片,「我看了覺得大開眼界。沒想過紀錄片這樣也可以!」從未想過這些教你如何操作機械、觀察生物的短片竟然會被影展選入,對尚未擔任策展人的他,這些案例給了他很大的啟蒙。

若用耳目一新來形容山形影展的選片,事實上並不到位。林木材在桌上攤開一本本過去參加影展時收集的場刊,絕大多數都是針對影展特定觀摩單元製作的刊物。他拿起其中一本厚達2公分的《米日映画戦》說道,「這本是為1991年『米日映画戦』單元特別製作的手冊。雖然只是當時的小單元,但他們就做了這麼多!」林木材補充,因為有些影片不容易看,要讀懂內容需要知道相關背景、所以影展做了很多刊物去輔助,放映前也會有導讀和講解,帶大家進入。

影展期間,當地志工會組成採訪小隊,針對每天的影展單元採訪導演或影人,發行即時日報。

山形影展不只發行活動的場刊,針對觀摩單元也會另外製作刊物,作為補充該單元議題的相關資料。(右側藍皮封面為《米日映画戦》)

相較於其他影展,林木材分析,山形影展在單元的規劃相對深入,在挑選影片上也鼓勵非主流的題材、甚至是實驗性質的紀錄片。笑說,「我們知道自己是要去看一個可能不那麼容易看的東西。」好比2015年看了智利導演帕里西歐.古茲曼的《The Battle of Chile》,中間還休息了2次。自言到現場看片的應該都是紀錄片的影癡級同溫層。然而,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年輕電影工作者出現在影展,他認為或許就像當年的他一樣,想要一睹這座亞洲紀錄片的殿堂。

事實上,「山形影展是個跟創作者很接近的影展。」林木材表示,影展期間你可能會在路上遇到電影工作者、看完紀錄片後大家相約居酒屋繼續交流、甚至一起參加由市政府規劃的地方導覽,心情上是很放鬆的。而最特別的莫過於各種開外掛的活動,好比2017年導演佐藤真逝世10週年的紀念晚會,地點選在導演作品第一次入圍山形影展,因為沒錢住飯店而在這裡搭帳篷。主辦單位在現場辦了芋煮會,將影片投影在橋墩的牆上,「很Hardcore吧!」他說。

時間拉回1989年,為了迎接山形縣建城100週年,在當地蹲點10多年、拍攝農民生活的紀錄片大導演小川紳介,決定在山形縣籌辦以紀錄片為主的影展。然而,首屆影展卻發生沒有亞洲作品入圍的情況。小川紳介為了讓亞洲電影創作者擁有更多的交流機會,他協同導演、影評人、學者共同發表了「亞洲電影作家宣言」,強調山形影展應該支持電影創作者發展亞洲電影,突破當時由歐洲影展把持紀錄片話語權的情況。

林木材認為,就如宣言所主張,這30年來山形影展確實影響了亞洲紀錄片的發展,「他會受到亞洲導演們的重視,是因為他創建了這個平臺。」他強調,當這些導演的作品出現在山形影展,就會被亞洲的策展人和選片者看見,他長期耕耘地方的作品便有機會前往其他城市、甚至是其他國家。特別是在一些拍攝紀錄片沒有太多發展空間的國家,電影工作者可以藉由這個機會躍升國際,而且要從近千部競賽作品之中脫穎而出,難度實際上相當地高。

這一屆山形影展,臺灣共有2部作品入圍「亞洲千波萬波」競賽單元。導演蘇育賢以逃跑移工們為主角,講述彼此逃跑故事與苦難遭遇的《工寮》,與導演許慧如用非典型手法拍攝,反應勞工階級結構的《臨時工》,從943部影片中脫穎而出。在文化部與日本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的促成之下,山形影展在311大地震後設置的觀摩單元「Cinema with Us」,首度邀請國際作品,以「與災難共存」為主題,挑選臺日共12部作品播映。

臨時工/許慧如/2017

工寮/蘇育賢/2018

這次協助挑選臺灣紀錄片,林木材指出「因為臺日兩地常常發生天災,災後有很多紀錄片導演選擇蹲點拍攝。」山形影展認為可以從這個角度進行兩邊對照,而臺灣的部分,聚焦在2009年莫拉克風災之後的作品,從災後的硬體重建、無法回家面臨的心理創傷,並將時間軸往前看見20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還有從原住民族視角觀看的災難。透過這些作品形構出臺灣如何面對災難,林木材希望透過這些作品回饋給持續災後復興的東北地區,帶來一些啟發。

而今年也是林木材參加山形影展的第15年,對他而言,除了關注亞洲紀錄片的最新動態,參加影展也多了點與老朋友見面的親切感。「不過上一屆我都睡不著覺,每天失眠到凌晨3、4點!」坦言多了策展人的身份,看展多了點比較的壓力。這回與影展團隊一同前往山形、同時參與「與災難共存」的座談會,透過臺日兩地影展和紀錄片交流的經驗,為2020年的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做準備,向臺灣觀眾推薦具有亞洲視野的紀錄片作品。


 

山形国際ドキュメンタリー映画祭2019

2019/10/10~10/17
山形市中央公民館、山形市民会館等
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