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珈綺、攝影-渡部翼

 

三田地 博史

 

「新工芸舎」、「新工芸店」的創辦人。
透過3D設計、建模,探索數位與類比世界之間的邊界,
著墨當代物件存在的方式。


主理人三田地博史在2023年3月離開傳統職場,創立「新工芸舍」與販賣作品的「新工芸店」。奇怪的是,一般店家都選擇熱鬧地段,他卻將工作室設在市區,店面則在距離市中心30分鐘車程的龜岡。詢問之下其實無特殊原因,只是剛好認識那位京都最funky的不動產經紀人川端寛之,另外也覺得這裡環境不錯,很通風、空氣感很好,適合週末來轉換平日的工作模式。

重拾自己創造事物的可能

大學時期接觸3D建模與列印的三田地博史,發現這是一種能以小成本自己設計製造的工具,「工業製品通常需要先開一個昂貴的模板,投資下來可能高達千萬日幣。然而3D列印技術只需要進行設計並加入樹脂就可製作產品,一臺3D列印機也只要約10萬日幣上下,像我們工作室就有30臺左右。」本來認為這份對3D列印的興趣與創作熱忱可以發揮在工作上,進入公司後卻發現不是如此,這種無處伸展的感覺對他來說十分違和,「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物品,儘管非常普遍,但我們卻不知道如何製造它們。隨著工業量產技術持續發展,高度分工的結果使得我們過度依賴系統,逐漸將個體角色簡化為機械中的單一齒輪,甚至成為無法製造自己所需工具的人,讓我們的知識範圍縮小,反而更注重職稱、品牌和組織的價值。與此同時我們也忽視了自己能動手做的能力、製造東西的樂趣等內在感性。」

他直言這不是科技發展的問題,隨著數位科技與網路發展所賜,現在反而為我們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工具去製造想做的物,「比如我們設計的收音機,或是原子筆,裡面的零件都是買來的,因為有了這些量產的零件與3D印刷技術,以個人為單位動手創造新事物的可能性變得更高了。因此現在反而是時代的黃金交叉點,有量產的零件,也有電腦等工具輔助我們進行設計製造,而相較於傳統工藝,以這種方式所進行的工藝正是我所說的『新工藝』。」在看見新工芸舍這些五顏六色、奇形怪狀的作品後,你或許也會好奇他們是如何被製作出來的?一般對3D列印的印象還停留在質地粗糙的成品上,然而新工芸舍透過將線條變粗、印製軌道的調整,讓表面轉化成一種編織的紋理,使3D列印出的物品更美觀。除了樹脂,他們也正嘗試使用陶土及其他可回收再利用的材質,即使商品壞了、舊了,都可以再收回熔解成原料二次使用。另外也使用3D掃描機,用於與石頭結合的作品上,將石頭掃描後讓異材質符合曲線,創造出有些違和卻可愛的作品。

工藝不是傳統,而是改善生活的解方

談及京都的工藝,他覺得雖然京都看似一座古老的城市,但被稱為傳統工藝的西陣織和清水燒,不僅有著豐富的歷史發展過程,也吸取了各個時代先進的技術。「基本上大家只要想到工藝品就會聯想到傳統的東西,因為京都這塊傳統工藝的招牌實在太大了。然而『工藝』的意義在於,當你面對素材時,你會想要創造什麼?如何將這個創作與人結合?以及如何分享技術與傳達思想?這些才是工藝的核心目的。所以新工芸舍的『工藝』不僅僅延續了過去日本工藝的精神、不拘泥於手工和古老技術,或特定風格束縛,而是藉由跨領域的手法來解決問題,並讓產品貼近人性與生活。」

雖出生於東京,但最終選擇京都的他,認為這裡是一個可以把想法慢慢醞釀成形的地方,「東京的步調非常快速,潮流不停地接踵而來,很多東西很快就會流逝掉。但京都的步調就很適合創作,許多創意人士他們其實不在意可以賺多少錢,或能產生什麼經濟效益,一心一意只單純地把想法付諸於行。也因為城市規模沒那麼大,所以基本上有什麼想做的,身邊的人都會介紹人給你,或給你資源,這就是京都的好處。」而三田地博史也會繼續在京都、在創作的路上持續慢行帶來更多驚喜。若來京都,想透透氣,也別忘了龜岡還有這間有趣的店。


欲觀看完整內容,請購買 第41期〈第二次的京都〉٩(●ᴗ●)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