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珈綺、攝影-渡部翼

 

堤 大樹

 

包辦企畫、編輯、設計等業務的製作公司 Eat, Play, Sleep inc. 的創辦人與創意總監。
同時擔任文化媒體 ANTENNA、PORTLA 的總編輯。


你可能也沒什麼聽過「龜岡」這個地方,從京都車站搭電車半個小時可以到達,出車站走了一會,看見目的地似乎位於一落矮民房間,讓人有點懷疑是不是走錯地方。30棟相連的獨棟建築中,據說一開始有13棟是閒置的,號稱是京都最funky的不動產經紀人川端寛之就與房東討論,想把這裡變成新的創意工作者聚落「A HAMLET」,而京都獨立媒體ANTENNA的編輯部和3D列印工作室「新工芸舎」所開設的店鋪「新工芸店」也嵌合在聚落中,作為其中的30分之2。

這回「30代的京都創意人士」透過ANTENNA編輯部案內介紹30代的京都創意人士,當然也要與現正30代的ANTENNA總編輯堤大樹聊聊他眼裡的京都。也藉由他的視角,帶著我們將頭探入京都的文化圈,看這個古都裡現在正孕生的新能量。

與堤大樹初次見面時,他遞出了三張名片,一副來頭不小的樣子:包辦企畫、編輯、設計等業務的製作公司Eat, Play, Sleep inc.的創辦人、與兩個媒體的總編輯PORTLA與ANTENNA,擁有多重身份的他,也受聘於Loftwork,2023年的現在甚至住在臺灣、在臺灣工作。常常看見我們時他都會說:「一起來做些好玩的事情嘛!」或許是因為這個口頭禪,讓他一直以來都與有趣的事物為伍,也結識了許多有趣的人,不論在哪個城市的文化圈都漸漸織出自己的網子。

談到京都的文化圈,堤大樹也觀察到近年因應世代轉換而形成的新氣象。他指出,過去京都的有趣人才通常傾向深入社區,慢慢培養並發展自己的文化。但現在的30代及以下年輕人則抱持著非常OPEN的心態,他們可能同時有好幾個據點或圈子,跳躍式地與不同圈子交流,不僅在京都活動,還到其他城市生根再回來。「如同創意工作團隊『for Cities』的杉田真理子會將許多她在國外與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圈的人交流來的經驗與觀念帶回京都,滾動出許多新的創意模式。同時,京都其實一直是個國際化城市,吸引了很多外國人,但本國人和外國人的互動相對有限。有了『for Cities』這樣的交流機制後(詳見後文for Cities的報導),這兩個族群的融合產生了許多新的創意構想。」

資訊傳遞不是只在嘴上說說

就如同堤大樹自己,自2022年開始長居臺灣,也進行了許多關於臺灣文化的調查研究,甚至製作成內容,包括《YOKOKU Field Notes #01 台湾:編みなおされるルーツ》(YOKOKU Field Notes #01 臺灣:被重新編織的根源)。這本雜誌以臺北、花蓮、臺東、高雄為背景,從外國人的視角探討了臺灣人對文化認同和歸屬感的追求。他將這些深入觀察帶回日本,於是兩地能以真實的文化面貌坦誠相見、產生交流,一個外地人願意走進另一個地方,再將所遇所感帶回家,讓周圍的人接受它,這樣複雜但深刻的文化交流方式,是堤大樹一直在實踐的,「現在媒體和資訊很多,但我不想傳遞快速消費的資訊。因為價值觀的交流不能僅藉由談話或報導來實現。我認為必須是一起工作、共同生活,才能發現彼此的差異和魅力。」

歷史不用刻意發現而是自然相遇的過程

若旅行的方式止於觀光景點巡禮,對於京都的印象或許只能停留在古都,堤大樹覺得這是外國人與日本人看法的不同之處,「實際上日本人來京都並不都是為了追求一些傳統事物,受到小說家森見登美彥的作品與樂團くるり等藝術家影響,許多人認為京都是一個充滿文化和書店的學生之城。但京都確實可以自然而然接觸到過去留下的事物,不僅僅是老店、建築物,也體現在無形的社群和地域性的關係中。舉例來說,有一家現在已經關閉的喫茶店『ほんやら洞』,是與1970年學生運動有關的名場域,儘管入店時可能對店史一無所知,但若與鄰座年長的人交流,也許會意外了解到背後的背景故事,這種感覺就滿京都的。」

漸漸成為家的京都

生於廣島的堤大樹,因父母是「転勤族(外派人士)」,常因業務需求不斷搬家,所以對他來說沒有所謂的「故鄉」。直到來京都後,因為玩樂團認識了一些樂團圈的朋友,才建立起生活圈,「家」也才慢慢成形。這份安心的歸屬感也在與秋刀魚編輯部的酒局結束後得到了確認:「其實昨天跟你們喝完酒後,我還跑去了立飲bar,結果一入門店長就喊:『お帰り!!』(歡迎回家),還打電話跟很多朋友說:『堤さん回京都了,趕快來!』」

雖說未來還得在外奔走,但總要有一個地方可以回去,而對堤大樹來說就是京都。

採訪這天是夏末秋初之際,陽光從穿過屋頂的縫隙爬在牆上、地上,在ANTENNA編輯部的辦公室裡,堤大樹和設計師正不斷地嘗試、調整印刷的質感,ANTENNA第三本雜誌《OUT OF SIGHT !!!》即將出世……。

建立一個可以自己發聲的關西媒體

堤大樹來臺之際正逢第2本雜誌《OUT OF SIGHT !!!》的推出之時,在此之前,ANTENNA已經以網路雜誌之姿營運了將近十年。而這本創刊號以〈京都と音楽と、この10年〉為主題,是為近十年持續關注的議題所做出的總整理,更是ANTENNA的起點。「共同創辦人岡安いつ美以前在東京時很常去拍攝音樂現場表演的照片,然而當她來到京都希望了解樂團的背景淵源時,卻發現缺乏相關資源。而我則覺得關西似乎缺少一個不錯的媒體,於是我們決定一起成立了ANTENNA。」關於成立媒體他還保持著另一層使命感,由於日本大多雜誌媒體的據點都在東京,所有資訊似乎都在為東京服務,也因為缺乏在地媒體,東京成了資訊唯一的出口,當時登上東京媒體甚至被視為驕傲的事情,京都也被形塑成特定的標籤,他認為這樣的資訊流通方式是不自然的,ANTENNA同時也是為了打破這樣困局而存在。

媒體的矛盾用創辦雜誌慢慢解惑

但十年累積了成績,矛盾也在心頭現形,對於媒體該扮演什麼角色,他開始感到疑惑,「媒體報導可能促成店家的生意成長,但同時也讓他們失去與在地客交流的機會,過多觀光客帶來的疲憊感也會消磨經營能量。另外,用報導縮圖式去呈現一個人的歷史背景,也讓我對『content』這個詞感到疑惑。」因此《OUT OF SIGHT !!!》的誕生正是為了成為人們互相對話的契機,透過雜誌,讓讀者能有脈絡地理解被報導的人事物,雜誌裡的人也能由此表達自己和展現真實面貌。

ANTENNA的下一步

《OUT OF SIGHT !!!》原本就設定以三部曲的形式出場,一是〈京都與音樂,與這十年〉、二則擴大到亞洲以〈亞洲與電影,與這濕度〉為題,即將釋出的第三部曲將分成日本篇與臺灣篇推出兩本,以探討地方與藝術季為主題,而後便持續醞釀未來的其他可能性。面對眼前的空閒期,我們也好奇堤大樹接下來的計畫。「現在非主流的藝術、音樂和文化並沒有一套評價的標準,難以被公正的看待,也讓這些藝術家缺乏可以努力的目標。因此我希望以後有機會可以在京都或亞洲任一處舉辦類似『Asian Indie Culture Awards』(亞洲地下文化獎)的活動。」看來閒不下來的他,未來也會在京都、在亞洲持續地轉動ANTENNA,讓更多人在這平臺上創造更多有趣的事情!


欲觀看完整內容,請購買 第41期〈第二次的京都〉٩(●ᴗ●)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