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頤華、陳瀅羽、攝影—楊雅淳

穿越過富山南礪合掌村的靜謐,座落在山林中的「松井機業」傳來陣陣紡織聲響,響徹百年的絹織工法,以自然而生的布料,就像冷冽冬季後的破繭而出,「城端絹」成為了南礪市最柔軟的觸感。時光回到4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北陸地區的冬天不適農業,卻富饒蠶的豐沛生命力,往常蠶只會有一顆繭,在此卻會誕生出少見而且珍貴的「玉繭」,「也就是兩隻蠶共同構成一個繭,這是真正『愛的結晶』。」松井機業六代目松井紀子手裡拿著親手催生的絹織物,充滿愛意地細數著一縷縷細密卻強韌的蠶絲。

© qdymag

被譽為越中地區的小京都,南礪市的城端町全盛時期曾有375家絹織物的工房,江戶時期更作為以「加賀絹」之名進貢加賀藩主,憑藉著獨特的絲質面料,讓這座山林小鎮交織出無數條日本一流的絲綢。百年過去,人們的穿衣習慣改變,絲綢的需求也不如以往,但傳承6代的「松井機業」仍堅持著紡織帶來的藝術價值,持續找尋「絲綢的可能性」與「豐富的創造性」。

使用富山水,以絹紡為緯線,生絲為經線,天然纖維保留了蠶繭自行調節乾燥與濕潤的特性,讓絹織物成為蓬鬆且「能呼吸」布料,更因蠶絲與人類皮膚有著相似的蛋白質結構,宛如「次生皮膚」般的光滑,隨著使用時間越長,越能貼近身體的觸感,「作為織品的起源地,我希望讓人們能持續感受這優雅光澤帶來的溫度。」松井紀子抱著孩子與丈夫在在松井機業的展示空間,娓娓道著傳統工藝的智慧,也在享受快速便利的日常步調中,織出緩慢卻能乘載珍貴玉繭的細膩生活。

© qdymag
© qdymag

高中畢業後移居東京,在大城市過著精采的生活,直到松井紀子的父親告知她必須回家鄉接手家業,在嘗試與客戶介紹城端絹的過程中,重新理解蠶如何以犧牲生命帶來美麗的線條,「需要2000至3000個蠶繭才能成就1件和服,而我們的價值就是讓這些生命繼續發光、讓穿戴的人感受到自然的力量。」松井紀子用宛如絲綢般笑容,讓萬物在此都有了延續生命的意義。

改變傳統收購蠶繭的作法,松井紀子在2016年起開始於自家工房後院養蠶、種植桑葉,「我希望真正完整一條生命線的歷程。」開設體驗工作坊,遙想松井機業自1877年創立以來,每一代都不斷挑戰絲綢的百種可能,從第二代研發出絹與紙交疊的絲綢壁紙、第五代開發出絲綢沐浴鹽與遮陽簾等,松井紀子則善用她最溫暖的思維,催生獨立品牌「JOHANAS」,以清透觸感推出保護孩子皮膚的溫柔服飾、量身訂製的服裝,「像是螢火蟲的光芒代替霓虹燈,讓絲綢的自然特性喚醒人們的五感。」絹與絲交織成愛的結晶,透過松井紀子的雙手,不只能穿在身上,更能替下個世代的人們保留最純粹的生活感受。

© qdymag

完整內容收錄於《秋刀魚》第27期〈一日一市 北陸時間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