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徐韞涵、攝影—張天駿、翻譯—褚炫初、場地協力—朋丁
當設計正交會於全球化與在地文化交織的多元語境間,從傳統工藝到數位媒介,來自各國的設計師以跨域思維探索設計的未來,現在的亞洲正在共同描繪出屬於我們獨有且閃耀的設計語彙。
Allright Graphics創辦人、日本平面設計師高田唯從印刷與視覺藝術出發,在日本設計的嚴謹風氣下,玩出幽默與隨性。由黃紀滕與何婉君共同創辦的臺灣設計團隊HOUTH善於遊走在商業與藝術之中,在品牌策略與視覺敘事間碰撞出新的可能;家具、產品設計師楊水源則從材料與工藝切入,透過材質與結構,延展日常物件的想像邊界。
隨著高田唯POV視點系列展《Sharp Pencil》在臺展出,邀請三組設計師從各自的實踐經驗出發,探討亞洲創作的共通性與差異、不同地域文化與生活觀察如何成為設計的養分,以及當代設計在平面、材質與感知之間開展的多重面向。四人雖來自不同創作背景,在核心理念上卻彼此共鳴——人的感知是設計不可或缺的核心。透過本次對談,除了交流彼此對當前設計樣貌的思索,也回應了在數位時代下設計師如何持續以感知,開拓出屬於亞洲設計充滿鮮活量能的多元風景。
——各位分別身為平面設計師與產品設計師,守備範圍流動在視覺與材質、平面與立體之間。能否聊聊平面與產品在設計思考上的交集與差異是什麼?
高田唯:對我而言,思考平面設計與產品設計有很大的不同。平面設計常從訊息傳達與視覺表現切入,而近年來由於社群媒體的盛行,平面設計開始有了動態的需求。產品設計則經常與我們的身體、觸覺有很深切的關係,因此必須考量到材質、功能等要素。
楊水源:從產品設計的角度出發,我會聚焦在材料如何相互結合在一起。之前剛好有與HOUTH合作的經驗,他們會提供我整體的設計概念,而產品設計是把概念實體化的過程,透過選擇不同材料與加工技法,創造一個連貫的設計邏輯。
HOUTH:延續水源提到的合作經驗。平面設計通常會先有想法,再根據其中的核心概念做延展與發想;水源則是從材質與結構做展開性的研究,再慢慢聚焦出一個理想的造型。兩者在思考過程上會有這樣的差距。
——生活觀察對於設計師而言,似乎是不可或缺的日常儀式,這樣的過程能夠為設計與創作帶來什麼樣的養分?又是如何建構你們的設計思維?
高田唯:生活經驗構成了我對世界的感受方式,當我遇到新的或未知事物時,過去累積的生命經驗會自然地對它們產生反應,像是一種本能的對話。對我來說,設計的養分其實就藏在這些邂逅裡。比如我來到臺灣,看見許多不曾見過的風景,吃到從未嘗過的食物,那些新的體驗都在刺激我的感官,也讓我重新感受到「感動」這件事的力量。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為了感動而生的人,設計是我不斷去追尋、體會、再轉化這些感動的方式,有時會變成視覺語彙,有時則透過五感在作品中留下痕跡。從自身經驗出發,與未知相遇,再把那些感受到的事物融入圖像與設計之中,這樣的循環建構了我設計思維的核心。
楊水源:對我個人而言,路上觀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潛意識驅動的拍攝,另一種則是主動尋找和蒐集。以我作品中經常使用的球型關節為例,一開始只是無意識地拍了幾張照片,後來,我開始有意識地上網找資料,也實際去五金行找這個材料。現在它變得很像是一種反射動作,只要路上出現,我就可以馬上掃描到這個物件。我很喜歡這個過程,透過觀察把生活中原本未知的事情串在一起。
——你們會如何理解設計作品裡的「個人風格」?有風格的設計在商業上會是加分,還是容易有喧賓奪主的疑慮?
高田唯:我認為無論是擁有一個強烈而明確的風格,或是讓自己保持開放、沒有固定形式,兩者都是成立的。我曾經也是非常嚮往擁有鮮明個人風格的設計師,但後來發現自己喜歡的東西太多了,常常被各種不同的風格吸引,無法被拘限在某一種形式之中。後來我漸漸意識到,與其去追求特定的風格,不如順著自己的直覺與感受去創作,這樣的方式反而造就了我獨有的風格。以現實層面來說,所謂的「個人風格」在商業上的確是有優勢的,它通常能夠成為吸引業主委託的理由。
儘管如此,我始終認為風格不需要刻意建立,而是隨著時間自然累積而成的。如今大家能夠辨識出「這是高田唯的作品」是因為某種屬於我的特質在長期的創作中自然顯現。我想鼓勵大家:「走一條無人理解的道路,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氣也很棒的事,只要堅持下去,就會成為你的風格。」
楊水源:我的創作歷程還不算太長,早期大多是在接案,因此作品常常會依照不同業主的需求而變化。也因為這樣,我好像一直處在一種「流動」的狀態中——每個主題來的時候,自然地找到一個我認為正確或適合的答案。例如,有人會覺得我的作品很大膽、很街頭,但我自己並沒有這麼明確的設定。對目前的我來說,風格這件事是在被他人看見與理解的過程中,慢慢摸索出來的。
HOUTH:HOUTH的設計時常被認為有很強烈的風格,但其實我們自己並不這麼認為,也不喜歡被定義。我們的合作對象很多元,有品牌案、視覺設計委託、包裝設計等等,通常會根據每個案子的需求來思考設計如何呈現、要傳達什麼訊息。舉例來說,當我們在做品牌案時,會刻意讓所謂「個人風格」退到比較後面,把焦點放在品牌本身與目標受眾;但如果是做視覺設計案或個人創作,就會更明確地融入我們自己的喜好與直覺。
外界用「風格」來形容或認同我們的作品,我們當然覺得這是值得珍惜的事;但對我們來說,有沒有風格不是重點,而是創作的過程。這其實也呼應到高田唯所說的,設計沒有對錯,也不一定要刻意有風格,更重要的是遵循自己的感受與興趣。
——在各位的作品中其實可以看見相當程度的創作意念,你們如何看待設計師與創作者兩種身分?在進行設計案時,兩者之間是否需有所權衡?
高田唯:現在的我會認為自己是一位商業設計師。我的工作本質是面對客戶提出的問題,並透過設計協助他們解決問題。但在年輕的時候,我並不是這樣想的。那時候雖然也有接案的客戶,但我會有想要在作品中表現出自己覺得很有風格的設計,希望能在每一個案子裡灌注自己的想法,那段時間其實過得不太順利。
後來,我重新釐清設計師和客戶之間的關係,意識到自己不是單純為了展現個人想法而設計,而是透過專業幫助他人。現在的我能在替客戶解決問題時,自然地融入一些自己的創意與小細節。我不再覺得「創作」與「設計」是互相衝突的兩件事,而是能夠在實踐中並行,這樣的狀態對我來說,反而更自由也更踏實。
楊水源:我覺得自己現在還沒有把「設計師」和「創作者」這兩個身分融合得很好。目前我會傾向把最喜歡、最私人的創作方向獨立出來,當成自己的個人作品去執行。因為對我而言,這些作品往往會花最多的時間與成本,某種程度上,我是靠商業設計案賺的錢來支持自己的創作。
——呼應本期特輯主題所談論,臺灣正在發光的創作能量。你們對於當前亞洲創作與平面設計有什麼樣的想像?在臺日設計交流中,你們感受到的相似與差異分別是什麼?
高田唯:臺灣與日本在設計上最大的差異是語言。語言的不同會直接影響字型設計(typography)的方式與結構,因此在視覺感受上自然會有所區別。同時,我觀察到臺灣的設計相較於日本更加色彩豐富、充滿活力。日本的設計往往講究秩序與規範,作品之間有一種整齊而嚴謹的美感;而臺灣的設計則更具多樣性與人味,顏色運用更大膽、形式更靈活,讓人感受到一種很貼近生活的特質。
以唱片設計為例,日本的CD幾乎都是統一的尺寸與格式,設計師會在既定的規則中發揮創意;但臺灣的唱片設計就比較自由,形狀、材質、印刷方式都能依照概念變化,這種「不那麼照規矩來」的特質,反映出臺灣文化中充滿流動性與人情味的樣貌。
楊水源:從產品設計角度來看,我發現過去產品設計師傾向與品牌合作,以量產方式進行,近期則開始有很多人結合設計與創作的角色,發展個人化產品。另外,我最近剛好在日本有展出。這次其實和年初在臺灣展出的內容相同,不過呈現的方式卻蠻不一樣的。在臺灣時,我透過花、水果等配件來襯托作品的線條與質地;不過日本的策展方其實希望我不要加這些裝飾,聚焦在「物件」本身就已經足夠了。
高田唯:這的確是很日本的風格。日本人對於創作多半抱持著一種「不多做解釋」的態度,他們認為不需要給作品太多說明或修飾,把解讀作品的自由交給觀者,即使他們想錯了也沒關係。
HOUTH:之前在奈良駐村的經驗讓我蠻印象深刻的。我發現日本人非常重視「整體性」,他們習慣從全局思考,包含整個城鎮、居民、品牌與文化形象之間的關聯,不只是設計師,連在地居民都會有很強的向心力,大家都希望能共同推廣某件事。相較之下,那種團結的狀態,在臺灣好像比較少見,臺灣的設計環境比較偏向個人作業,大家的自由度很高,比較少有「一起完成某件事」的集體氛圍,這真的是臺灣與日本蠻不一樣的文化狀態。
——來聊聊這次在朋丁展出的POV視點系列展覽。高田唯以鉛筆雕塑的概念從何而來? HOUTH怎麼看待藝術在不同媒介下的詮釋性?
高田唯:身為設計師,我很習慣從各種角度來看問題或觀察事情,換一個觀點、改變觀察角度,是設計創作中非常核心的一件事。這次的鉛筆雕塑,起初是我和一位德國藝術家好友決定一起從日常畫畫的工具鉛筆出發,各自進行創作,於是我嘗試用刀從不同角度削筆,如此有了這次的展覽。像這樣的創作對我來說是充滿隨機性的,就像小朋友在玩那樣,我常常在摸索中發現新的觀看路徑,我很著迷於這樣的過程。
除了展品本身,我想像它們在空間中擺設的方式,以及在光影下呈現的模樣,為這次展覽畫了草圖;除此之外,也與our.studio共同出版了《Sharp Pencil》,透過編輯與裝幀再現作品與概念,這些對我來說都是創作的一環。
HOUTH:我一到展間就被木頭香吸引了。我自己在設計時也習慣用鉛筆打草稿,看到鉛筆被轉化為藝術作品,有種很特別的親近感,一個生活裡常見的物件,在展場中化身充滿藝術性的存在。呼應到高田唯先前提到的五感,《Sharp Pencil》是一個充滿手感與時間痕跡的展覽,在視覺、觸覺與嗅覺上都給觀者十分耳目一新的體驗。
1980年生於東京,畢業於桑澤設計研究所,現為東京造形大學教授。2006 年創立設計事務所 Allright Graphics,隔年成立活版印刷工房 Allright Printing,以實驗性、不規則的版式與刺眼配色著稱。曾獲 JAGDA 新人賞、日本包裝設計金獎、桑澤獎等多個設計獎項。
由黃紀滕與何婉君於 2014 年共同創立,專注於品牌策略、藝術指導、視覺設計與製作執行。他們強調從問題提出出發,以情緒視覺傳遞共鳴、融合理性與創意,並跨界介於藝術與商業之間。
專注於材料和製造工藝,同時深入產業製程並轉化傳統的製造工法;透過對日常物件進行拆解與重構,創造出充滿理性規則與人文色彩的獨特視覺語彙。發展「Railing」系列訂製物件與實驗性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