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乾和代、攝影-岡安いつ美、翻譯—洪如觀、文字整理-林珈綺

京都市左京區的淨土寺一帶,是距離哲學之道、銀閣寺等有名觀光景點徒步幾分鐘的閑靜住宅區。乍看什麼都沒有,卻聚集了販售書籍雜貨的獨立書店「ホホホ座 浄土寺店」、手工印刷工坊「hand saw press Kyoto」、金工工坊「Ren」等讓人不遠千里來訪的魅力小店。這次訪問的 for Cities 共同經營者——杉田真理子所經營「Bridge To Kyoto」也位在這一帶,除了作為 urbanst in residence 計畫的據點,同時也是杉田真理子的家。

 

杉田 真理子

 

以「都市」為主軸活動中的設計師兼研究家,都市體驗設計公司‧一般社團法人 for Cities 的共同經營者。
urbanst in residence 「Bridge To」主理人。自2023年2月起,擔任一般社團法人「ホホホ座淨土寺座」的共同代表理事。
「ホホホ座淨土寺座」位於京都左京區‧淨土寺一帶,以地域福利及建築為主軸活動中。
目前以京都為據點,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在國外工作。


在「得分最高」的京都住了下來

出身宮城縣的杉田真理子在丹麥的大學專攻都市社會學後,像現代遊牧民族般,穿梭比利時、奧地利、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她以海外的都市規畫、調查製作的經驗為基礎,於2021年設立了以創造都市體驗為主的設計創意工作室「一般社團法人 for Cities」。這個工作室打破國界與領域的籓籬,透過豐富都市的日常,進行建築與都市規畫的研究、編輯、教育課程開發等計畫。而我們也好奇,擁有許多城市經驗的她,落腳京都的原因?杉田真理子分享道:「一開始我先列了份嚮往的城市清單,再設定幾個條件選項:『租金』、『附近有河川』、『有自然景觀』、『有藝文人士出沒』等條件,比較各城市的分數後,結果京都得分最高。即使一開始沒有人脈,也沒特別計畫些什麼,我就直接搬來京都了。」

京都有點funky的角落-左京區開放的氛圍

搬來京都最初的三個月,杉田真理子先是住在 share house,同時也一邊物色京都哪個地區適合自己。直到她偶然發現一間位於左京區淨土寺一帶、緊鄰著白川、門前還有座小橋的中古一軒家,也就是現在她的家與urbanst in residence 計畫的據點「Bridge To Kyoto」。雖然是座小巧的城市,京都的每個街區卻都長成獨一無二的風貌,而吸引她的左京區,其魅力就是它開放自在的氣氛,她觀察到家裡附近似乎都住著一些「有點閒」的人,「在左京區的路上,幾乎不會看到穿著正式西裝的人。相反的,倒是挺多看了會覺得『這個人是靠什麼賺錢?』的人(笑),我非常喜歡這種感覺。有點 funky 感的左京區,有很多外國人、藝術家和學生,很輕鬆自在,也完全沒有我一開始擔心的排外氣氛。」

在京都生活後,感覺世界更寬廣

談起 for Cities,杉田真理子想舉例讓我們了解究竟都市活動具體來說是在做些什麼?她以藝文工作坊「KYOTO FRAGMENTS ART PROJECT」為例,這個活動是以「氣味」為引路,從嗅聞氣味的動作製作城市散步地圖,像這種實驗性的活動以及企畫正是 for Cities 想嘗試探索的方向。而Bridge To Kyoto則是當杉田真理子出國研修時會整棟租給藝術家當作活動場所,平時也開放給藝術家、設計師舉辦展覽或工作坊。家中擺設的藝術品,也都出自曾在Bridge To Kyoto展出或創作的藝術家們之手,人的聚集與來去讓這裡不斷代謝更新,創意與活力也都因這個場域而生。

「今年是搬來這裡的第四年,曾經是短期房客的人們,後來搬來附近變成鄰居,因為展覽跟附近的獨立書店『ホホホ座』有了交流,社群漸漸建立了起來。這一區除了有像我一樣的設計業者,也有木工職人、不動展經營者、社會福利工作者,還有很多做著有趣工作的人。我們聚在一起時就想,是不是該一起做些什麼呢?一般社團法人ホホホ座浄土寺座就這樣在2023年春天誕生了。」杉田真理子表示,因為成立了一般社團法人ホホホ座浄土寺座,能更積極的活用城市裡的無人建築、或是跟高齡市民建立更深的連結,讓這個場域中的活動形式更多元寬廣。

因為在這裡,而有了「想成為創作者」的心情

對杉田真理子而言,以Bridge To Kyoto這個家為據點後,不但能將觸角伸往海外,更與這個地域建立了深而廣的連結。不過,杉田真理子所感覺到的變化不僅如此,「身邊多了很多從事創作的朋友,非科班出身的藝術家也很多,也可能是受到在地有很多藝文活動,以及許多支援補助創作者的計畫,自己不知不覺也想創作些什麼。」預計於2024年春天在京都舉行的「Urban Play Festival」(名稱暫定),擔任總指揮的她覺得正因為這個場域,才能不帶壓力地輕鬆創作。「因為在京都周圍有很多有趣的人,想做些什麼的心情也變多了。舉例來說,因為手工印刷工坊『hand saw press Kyoto』就在附近,心情對了時不時就去印一些東西。」她邊這麼說,邊向我們遞出最近印製的印刷品。「這裡藝文人士很多,騎上自行車就什麼地方都能去。我非常喜歡自然的大文字山旁邊就是哲學之道這點。這樣不是消耗性的、在日常裡培育出全新生活方式的生活,都是因為有京都這個場域。」


欲觀看完整內容,請購買 第41期〈第二次的京都〉٩(●ᴗ●)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