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頤華、攝影—施清元、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
擁有豐富的設計採訪經歷、曾任設計雜誌《AXIS》編輯、川上典李子透過她的細膩視點,讓設計有了更多面向的詮釋。以文字工作者之姿擔任Good Design Award評審組長,從2007年便加入美術館「21_21 DESIGN SIGHT」,負責展覽的企劃工作。她曾說,展覽也是一本立體的雜誌,好的策展值得讓人一讀再讀,不單只是與設計大師們平起平坐,更因為她身後的文字底蘊、長年累積的眼界、人脈,構成川上典李子於設計界中不可取代的地位。
川上典李子張大雪亮雙眼,與設計師們共同「討論」出取材自生活周遭的展覽,和每位前來看展的人們一起看見更多的可能性。在設計評論、策展激盪之外,談起何謂「設計的準則」,川上典李子的思辨,就如她所愛、所言,一切的設計與展出,都是與人對話後激盪的智慧結晶。
Q:從Good Design Award參賽作品中,能否看出設計趨勢?
A:以生活雜貨與家庭用品為例,2019年開始有許多大膽的設計提案誕生。在生活便利的現代社會,設計師仍不斷思考「如何用設計打造未來」的議題,強烈感受到在物質富裕的當下,好的設計終究回到「人」身上,這是設計最重要且最迷人的作用之一。
Q:記者出身與設計師在觀察上有何不同?
A:比起設計師,我更在意產品的「社會層面」,好比設計所面對的問題、設計前後與帶來的改變,包含隨時間過去,產品要如何繼續生存下去等等,都是必須檢視的內容。長年的文字採訪和編輯經驗告訴我,好設計不單純只是外觀,而是需要溫柔地從使用者角度思考,視覺、觸覺、實際使用是否都符合美的體驗。除了「誰使用、在何處使用」、能否感受到「文化」性,也是我觀察的重點。像是Good Design Award參賽的外國作品,評選時會設身處地思考它對產品對當地的影響力。獲得金獎的「新富町文化市場」、書寫地方的《本地》都是很好的案例,它們讓國際從設計中認識台灣文化,我希望在作品中觀察到這些新的視點。
Q:從事文字工作到負責21_21 Design Sight的展覽企劃,如何透過新角色拓展設計?
A:21_21 DESIGN SIGHT是橫越世代的企劃型博物館,與其他設計場域最大的不同,是這裡匯集了創意總監三宅一生的前瞻高度、佐藤卓的設計活躍廣度、深澤直人代表的創造深度,以及下個世代的我所擁有的跨界表現。當卸下雜誌編輯身份來到這裡,反而像是跟著設計「活」了起來。我們嘗試讓設計與大眾對話,且從世界上最日常、也是最重要的事述說。好比「米」的知識、「水」的組成、「單位」的構成,讓人們知道身邊的一切都跟設計有關。或許是記者經歷養成「意見交換」的習慣,我非常喜歡聽者給予我不同的意見回饋,在持續交流下獲得新的知識;而21_21 DESIGN SIGHT的展覽所強調的正是與人來回溝通後的火花,。因為有了互動,才能凸顯「設計」與「藝術」最大的差別!我們每個月都會開一場時間長達3小時的會議,針對社會趨勢、社會現況訂定展覽主題,想方設法與社會產生共感;我也會在開展期間花大量的時間到現場偷偷觀察人們如何與展覽產生「關係」,收集觀者的反應與對話,成為下一次展覽的養分。
Q:籌劃一場好展演最重要的關鍵是什麼?
A:時間很重要!21_21 DESIGN SIGHT每檔展覽至少需要籌備1年半至2年的時間,同時思考著今天要做的事,與明年要進行的計畫,同時進行討論讓眼光不只著重眼前的展出,更需要靈機應變未來的規劃。最重要的是找尋該領域的專家,例如要做「茶展」,就必須找尋懂茶的教授、種茶的專家,讓深耕這項領域的研究者能提供真正有影響力的知識,再讓設計者相互創建溝通網路,展覽不是展示「完成品」,而是讓設計講述知識的「過程」,展出也不是策劃的句點,而是開啟對話的起點。
Q:策劃展覽的理念?
A:我從紙面的的編書到立體的策展,跟著人們透過閱讀獲得資訊,到開啟五感接收知識。如今身為展覽總監,我希望觀者能像反覆閱讀雜誌般持續在展場上獲得新發現,製造再次前來的循環。當來過「蟲展」的人們開始在意樹枝上的蜘蛛、看完「水展」後在水龍頭流出的飲用水中想起水分子的組成,理解事物背後的原理、知識,這就是一個好的展覽。21_21 DESIGN SIGHT正希望改變你看世界的樣子,我想這就是生活賦與設計該有的獨特魅力吧!
完整報導內容,收錄於《秋刀魚》第26期〈設計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