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上條桂子、攝影—施清元、圖片提供—Sony Ginza Park
迎接2020年奧運的到來,東京這座城市的地景,如同1964年首次舉辦奧運那時,正出現各種嶄新的變化。作為銀座地標之一的SONY大樓,也在同一時間宣佈改建。有別於其他企業翻新或是重建,SONY賦予這座已有50多年的建築物不尋常的改建計畫。為期2年的工程,2018年8月,「Ginza Sony Park」一座全新概念的公園就此誕生。
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決定在寸土寸金的銀座打造一座公園呢?計畫負責人、SONY企業株式會社社長永野大輔表示,「對SONY而言,舊大樓是表達企業形象,以及展示產品的重要場所。」透過新建築能反應出企業的精神,尤其當大家都投入行動時,與其他企業有所區別,重新塑造品牌獨特性與不可取代的價值。
但看似宏觀的目標,最初在內部仍出現了「不應該建造」的意見。永野大輔接著說,在討論改建的方向時,我想起SONY大樓位於1樓的公共空間「銀座庭園」。建築師芦原義信在設計大樓時,在現在於晴海通和外堀通十字路口旁,留下10坪的開放空間。SONY將這塊地打造成小庭園,種植植物或水池,讓經過的路人可以短暫休憩一下。追隨這樣的理念,以及品牌「做別人不做的事情」的精神,團隊決定「不如將庭院擴建成一座公園吧!」
要符合精神,又具有品牌風格的公園究竟該長什麼樣子?團隊進行許多討論。永野大輔開始回顧SONY過去推出的產品、所做的挑戰,發現深植在SONY血液裡的,是對既有的概念進行「再定義」的熱血特性。好比聽音樂、玩電玩、到機器人與人類的互動,曾做出跨時代且定義科技的品牌,在面對下個世紀的到來,就應該延續這樣的概念,因此開始「重新定義公園」,「不單單是因為場地夠大、有綠地才是公園。」考慮到位於銀座這樣的黃金地段,永野大輔認為公園不應該只是平面,也希望使用者能在此盡情度過個人時間。最終,團隊提出「垂直立體」和「留白」這2個概念。
「不僅是地上空間,也可以打造與地下相連的公園。」永野大輔的概念讓空間有了無限延伸的可能,Ginza Sony Park成為同時兼具「UPPER PARK」和「LOWER PARK」雙重型態的場所。2018年開放的部分,是地上1層及地下4層樓高的「LOWER PARK」,沿用大樓的原始結構,並特別保留地面上的階梯和坡道,讓大眾可以看見舊建築與新公園融合的過程;「UPPER PARK」則規劃在2020年秋季開工,預計將於2022年完工。
從地上到地下,Ginza Sony Park採取開放的動線設計,地上的出入口緊鄰晴海通、外堀通和SONY通;地下2樓與東京Metro地鐵銀座站相連;地下3樓一走出去便是西銀座停車場的入口。在設計上減少牆與門,讓空間開闊、盡可能「留白」,呈現與城市緊密相連,同時對整座城市開放的狀態。永野大輔強調,「我們希望透過空間的留白,將Ginza Sony Park打造成『不斷變化的公園』。」留白空間可以變成實驗性商店、舉辦活動,或者是單純開放的空間,讓公園存在各種變化,每次造訪都能有所驚喜。另外也藉留白傳達我們對造訪者的自由開放的態度。
每天人潮絡繹不絕的Ginza Sony Park,地上1樓是與植物獵人西畠清順合作的期間限定商店「awo GINZA TOKYO」,以可購買的公園為經營概念,挑選來自世界各地的稀有植物。欣賞植物之餘亦可將它們購入買回家欣賞,藉此循環來改變公園的景觀風貌。另外像是百年和菓子虎屋的新型態店鋪「TORAYA CAFÉ」、港式奶茶店、啤酒舖以及潮流教父藤原浩開設的概念選物店「THE CONVENI」紛紛進駐在地下室的空間。
除了進駐店舖,Ginza Sony Park之所以能吸引人潮的另個理由,便是各種有趣的活動。好比將地下2樓改造成溜冰場,搭配溜冰表演和DJ現場演出的「PARK × MUSIC × ROLLER SKATE」限定活動;與東京藝術書展合作,為期1個月的銀座限定書展,以及展出自1979年第一款隨身聽Walkman至今所有設計,包含跨界創作的40週年回顧展「WALKMAN IN THE PARK」,加上不定期舉辦的現場Live演出,這裡隨時隨地都充滿著有趣的事物。
回過頭來,永野大輔期望,藉由對公園再定義的過程,讓世界各地也能有越來越多像是Ginza Sony Park這樣的嘗試。他指出,「設計」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可以分成3個階段。首先是「再定義」公園,接著是「詢問」,引發「這哪裡是公園」的討論後,再讓每個人喜歡上新的公共空間型態。最後則是「朝未來邁進」,就像隨身聽Walkman的誕生,徹底改變了人們的閱聽習慣。
完整報導收錄於《秋刀魚》第26期〈設計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