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羅健宏、攝影—Helenam Fung

沿著邊線對齊、折疊翻轉,順著折痕做出各種造型,原本平坦的紙張就能變成精緻的紙鶴、可彈跳的青蛙。只要施展名為設計的「魔法」,靜止不動的摺紙就能成為「聽得懂人話的生物」!去年3月上市,拿下2019年Good Design Award金獎的toio方塊機器人遊戲「工作生物Gesundroid」便是這麼一款讓人驚艷的創新「紙」設計。

SONY針對兒童推出的全新遊戲平臺toio方塊機器人,由遊戲主機、環形控制器,以及2個底部裝有感應器的方塊所組成。玩遊戲時,需將遊戲卡帶插入遊戲主機,並且打開遊戲附設面板,方塊在啟動後會執行卡帶的程式設定,開始進入各種互動模式,玩家也可以透過環形控制器自行操控方塊。至今推出賽車、大富翁、DJ音樂創作,還能打造心目中的機器人。

包裝內容除眼球和遊戲卡帶,包含遊戲感應墊的材料都是紙張。toio與創意團隊EUPHRATES共同開發遊戲內容。© Good Design Award提供

包裝內容除眼球和遊戲卡帶,包含遊戲感應墊的材料都是紙張。toio與創意團隊EUPHRATES共同開發遊戲內容。© Good Design Award提供

邊解釋機器與機器人的運作原理,toio開發團隊總監中山哲法拿起裝有眼球的方塊,掃描說明書「眼球生物(めだま生物)」頁面的QR碼。眼球突然活了起來,緊緊跟隨著另個方塊;將方塊拿離面板,眼球就會開始左右搖擺,充滿焦急的踱步。接著,他拿出一條紙片將方塊組合起來,掃描「尺蠖(シャクトリー)」QR碼,方塊開始模仿毛毛蟲弓身移動。

「要是靜止不動,」中山哲法輕敲方塊,「方塊就會醒來,像是伸懶腰那樣弓起身體,被擋住還會自動變換方向。」就像大小孩移動手中的「紙生物」。遊戲中還有原地快速旋轉、直線衝鋒前進、張手抓東西的生物。總計19種未知生物與6種物理行為,開發團隊為每種生物取名,並將遊戲說明書設計成容易閱讀的圖文書,邀請玩家探索書中的世界。

有別於常見的遊戲配件,工作生物Gesundroid裡的生物,都需要玩家一個個從紙上剪出來。為了鼓勵玩家自己創作,開發團隊選擇最容易取得的「紙」。中山哲法解釋,要是不小心剪壞紙張,再拿一張紙就能重來。「我也想要讓小朋友知道,只要做點變化,就能創造出全新的生物。」沒有標準答案、透過創作與異想天開,所有的「可能」都是一個好的體驗。

工作生物Gesundroid之所以如此吸引人,歸功於開發團隊設計時仔細研究生物動作的構成。像是尺蠖的開發就大量參考YouTube上同名昆蟲的影片,開發期間團隊亦找來200位兒童試玩,收集回饋後微調,「蠻辛苦的!」中山哲法坦言。或許投入開發前從未想過,作為工程師的他,不小心半路出家成了業餘的生物研究員。

參考大量相關影片,工作生物Gesundroid裡的每個生物擁有細膩的動作,更藏著許多讓人會心一笑的幽默感。

參考大量相關影片,工作生物Gesundroid裡的每個生物擁有細膩的動作,更藏著許多讓人會心一笑的幽默感。

同樣的動作,單張紙片是陸上昆蟲,剪開就變成了海底的海葵,透過遊戲重新認識生物特質,甚至是打造自己心目中的生物。

同樣的動作,單張紙片是陸上昆蟲,剪開就變成了海底的海葵,透過遊戲重新認識生物特質,甚至是打造自己心目中的生物。

「一款好的遊戲或玩具,最重要的是能夠聽取玩家的意見。」中山哲法補充,只有開發團隊覺得好玩是不夠的,他們從回饋進一步延伸,為生物添加更多纖細的動作,目標是讓「機器就像是真正的生物一般。」同時也激發玩家思考的契機,想著怎麼做可以更有趣、更好玩,運用自己的創作賦予遊戲更多的樂趣。

中山哲法舉例,遊戲啟發的創造力,也會向周邊拓展,「你會拿給親人看,詢問他們的意見,甚至是跟其他玩家進行比較。」開發團隊也積極跟社群互動,鼓勵每個人公開自己的成果,去年10月,SONY在渋谷舉辦方塊機器人競賽,將得獎者作品分享在網路上,讓每件設計就像Good Design Award談的共振力,成為影響他人的創造種子。

雖然遊戲設定學齡前和國小兒童,中山哲法觀察許多美術大學的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分享在網站上、更有玩家直接進入程式的後台改造方塊機器人,讓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來「大人的腦袋就跟小孩一樣柔軟。」未來,開發團隊會持續開發新的作品,針對不同年齡層、更多樣的遊戲類型,務必讓每個人享受在toio的遊戲魅力之中。


報導內容同時收錄於《秋刀魚》第26期〈設計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