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羅健宏、攝影—林凱婷

2014年12月20日,JR東日本為了慶祝東京車站100歲,在生日當天推出「東京駅開業100週年紀念Suica」。原先預計銷售約1萬份,或許是車站本身太有魅力,首賣當日竟出現大批排隊人潮,甚至因為買不到紀念套卡,而跟站務人員發生衝突。事後JR東日本決定加印,最終售出427萬張,完全超出原本預期。

100歲的東京車站,在2年前完成復原工程。臺灣博物館規劃師凌宗魁解釋,這次工程的重點,一是將盟軍空襲炸掉的3樓重建回來,再者是在建築物下新增制震的筏式基礎。營造廠依照原本工法,並請相關廠商復刻材料,因此外觀看起來是新建築,但論工法和樣貌,還原程度都相當地高。

19_2601.jpg

不過,現在看到的車站並非原始設計。建築師辰野金吾最初的構想,是用好幾棟建築物滿足不同機能。淩宗魁解釋,當時日本政府剛在日俄戰爭中取得勝利,任職鐵道部總裁的後藤新平為了彰顯國力,便要求修改車站的設計,「他非常清楚建築作為象徵這件事情,所以就要求設計團隊把零零碎碎的建築物,全部做成一棟房子,」讓一到東京的人們,就看到氣派的國家門面。

把建築物合併的結果,造就今日樓高3層,面寬330公尺的超大量體。凌宗魁表示就連英法這些國家的首都,都沒有這麼長的車站,為了不要看起來過於零碎,「設計上採用的就是全部用白色裝飾的帶子串起來,好像是受傷的繃帶,」將垂直元素整合起來。而這種設計手法,多數人會稱它作「辰野式」,視為是建築師辰野金吾的發明。

_MG_9801.JPG

由於在工部大學任教,辰野金吾的設計思維透過教育影響許多後進建築師,並在日本的產官學界中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他的學生有不少人後來選擇來到臺灣工作,佔據總督府營繕科最重要的位置,包括「野村一郎、中榮徹郎,森山松之助、近藤十郎,到最後的井手薰,都是辰野金吾的學生,」而他們在臺灣所設計的公共建築,也帶有類似辰野式的樣貌,好比西門紅樓、臺大醫院和總統府,甚至連民間建築都受到影響。

隨著20世紀來臨,明治時期流行的建築風格,不再是日本建築表情的主導者,包浩斯、美術工藝運動、新感覺派的思潮影響了日本,辰野式設計也作為歷史主義的分支漸漸走入歷史,儘管如此,他所設計的建築早已融入日本人的日常,「所以一般日本人對他就算沒有評價,或者不認識這個建築師,但是這一生幾乎沒有辦法離開他所締造的象徵,」東京車站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內行看門道 東京車站切勿錯過


_MG_9776.JPG

這次修復的重點之一,是將消失60多年的八角屋頂重新復原,也包括穹頂內的裝飾。辰野金吾不是單純挪用西方元素,安排在8個頂點的12生肖、豐臣秀吉的頭盔、展翅的鳳凰等雕塑,充滿濃濃的東方味。若回頭爬梳當時的流行,凌宗魁表示那時候的建築師不見得會乖乖使用西方的建築元素,相反地他們會加入自己的詮釋,或轉變元素的原本意義,賦予建築外觀不同的表情。而後者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位在鳳凰下方左右兩條長條形的「矢束」,意思是指天照大神的箭帶,但「矢束」其實來自古羅馬,它的原型是好幾根木棍和斧頭,並且有個專有名詞「法西斯」,象徵法庭上的廷杖,警告不守秩序的人。它也出現在美國林肯紀念館與聯邦法院,也已經失去原本的意涵。


更多東京車站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秋刀魚》第19期〈平成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