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陳冠帆.圖片提供 —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

對現代人而言,自由戀愛是日常風景。走在街頭,隨處可見情人的浪漫散策;時光拉回20世紀初,在依舊深受傳統價值束縛的年輕女性眼中,自由戀愛卻像是種禁忌。然而一股自日本和西方吹來的維新風潮,不斷鼓舞著她們邁開腳步、推開庭院深深的大門,積極擁抱嶄新的戀愛視野。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回首這段戀愛時光,將其全部濃縮在「自由戀愛—時代製造的浪漫」特展中。走入展場,正紅色的主視覺展板先入眼底,鑲上老戲院的燈泡公告板,旁有優雅女伶倚窗閱讀,讓人立刻感受到復古與愛情的氛圍;一旁女聲歌唱:「文明社會新時代,戀愛自由才應該,階級約束是有害,婚姻制度著大改」。娓娓唱出當時男女對「維新世界,自由戀愛」的嚮往。

回顧1920年代,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正值大正時期,各種新潮思想相繼傳入,而西方先進娛樂像是電影、珈琲店、狐步舞、留聲機等成了最時髦的新式文明;當夜幕來臨時,電火柱暈黃燈光乍現,也擦亮了年輕男女們的夜生活。

彼時,走在時代尖端的新女性被稱作「摩登(Modern)女子」。她們接受新式教育、崇尚西式的打扮,化妝也愈趨講究。剪成短至耳下的頭髮、戴上法式鐘形帽,展現一種優雅的弧度;男子們為了表現對約會的重視,以「西裝、油頭、紳士帽」為必備單品。展區透過圖鑑裝置,展出1920年代的約會穿搭,更挖出報紙刊登的搭配守則,讓我們一窺大正時代的時尚品味。

被稱作摩登新女性,在打扮上與傳統穿著臺灣衫的女性有著很大的不同。

根據心儀對象的類型,設計了3種1920年代約會行程,選對的話裝置就會亮燈。

然而,比起新女性的摩登裝扮,日治時代多數人還是習慣穿著臺灣衫、將長髮挽成上海髻,還裹著小腳。展區同樣以裝置的形式,比較兩種女性的外表特質。後者因為行走不甚方便,很少出家門,結婚的對象多半父母長輩決定;不再受裹腳布束縛的洋裝女孩,通常外出上學或是工作。身體的解放帶動思想的解放,天然的腳丫子蹬著西洋跟鞋,工作時展現活力、下班後約會、跳舞或是看戲。

說到約會,百年前的男女都去哪?展場以臺北為根據地,羅列了當時熱門的約會勝地。好比文藝青年首選的「森永喫茶店」、摩登新穎的「維特咖啡」、豪華戲院「永樂座」等。為了讓參觀的人感受到當年的約會情境,主辦單位特別設置了情人咖啡雅座,在檯面上設有互動機關,各隱藏1種約會路線,要觀眾猜一猜,如果約會對象是「知性型」、「浪漫型」、「運動型」女孩,適合帶她們去哪些地點,如果猜對的話,桌上的愛心燈泡就會亮起,這一瞬間,粉紅電力竄流到整個展場,讓人驚訝原來歷史也可以這麼浪漫。

摩登女子不只勇敢踏出家門追求自由戀愛,也憑自身力量從事各種新式工作,像是車掌、看護婦、女工等。而男性也對封建體制產生質疑,積極要求婚姻習俗與制度的革新,自由戀愛的風氣漸漸興盛,與自己喜愛的人相戀結婚的故事也越來越多。展覽從約會開始,接著以戀愛故事拉進與觀眾的距離,像是名作家張我軍與同學羅文淑日久生情,卻因國籍受到長輩反對,最後跨海私奔;而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在輪船上對出身霧峰林家的林雙隨一見鍾情,為了達到林家要求,最終取得博士學位;每一則真實故事比任何言情劇本還要離奇精彩。

談戀愛是兩人之間的事,但「愛情」小事也能窺見大時代的風華,展覽藉由互動裝置,引導觀者進行時間旅行,穿越到百年前的臺灣。再藉由婚宴服飾、聘金制度、童養媳、離婚權等舊慣婚俗,讓觀眾看到知識份子的思辨與改革;也從世界思潮理解每一個關鍵時刻。如果你熱衷解讀展場裡面的蛛絲馬跡,將會發現其中隱藏的話語:戀愛約會,這件看起來平凡無奇的小事,在20世紀初卻是帶著婚姻習俗革新的外表,推動臺灣近代自主意識覺醒的「終身大事」。1世紀以前的戀愛之所以迷人,那是女性為了自己活一次而擦亮的星火。


 

自由戀愛—時代製造的浪漫

日期:即日起~5/17
時間:9:30~17:30(週一休館)
地點: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