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胡士恩、圖片—選選研S.Select Lab提供

2017年開啟的「臺灣印刷振興計畫」,結合臺灣燙印技術製作出「EP燙印箔樣」。

2017年開啟的「臺灣印刷振興計畫」,結合臺灣燙印技術製作出「EP燙印箔樣」。

今年1月,致力促成臺日設計創意交流的設計團隊「選選研」,在臉書專頁釋出他們於2018年開啟的「臺灣印刷振興計畫」所產出的第一件產品:「EP燙印箔樣」,這份整合了臺灣共86款、6種類的箔,包含德國、日本、臺灣等品牌金箔燙樣,以及罕見的螢光箔及雷射箔的樣本,透過社群的散播分享、很快便引起臺日設計工作者關注。

這份樣本最初的設定是在日本使用,為了向日本推廣臺灣燙印技術而製,因此,它有清楚的外型:標準的樣本規格,簡單且直覺式的使用方式,以及精緻化的設計:忠實呈現原色的紙張、燙印條件及環境條件的紀錄、通用的參考標準等,一切以溝通為目的而設計。

不禁讓人好奇,日本印刷技術向來以高品質為名,且對國產箔的質量十分有自信,除了少數國際大牌如德國Kurz外,幾乎不隨便進口箔,這本「EP燙印箔樣」對日本人究竟有什麼吸引力?

「EP燙印箔樣」整合了臺灣共86款、6種類的箔,包含德國、日本、臺灣等品牌金箔燙樣,以及罕見的螢光箔及雷射箔的樣本。

「EP燙印箔樣」整合了臺灣共86款、6種類的箔,包含德國、日本、臺灣等品牌金箔燙樣,以及罕見的螢光箔及雷射箔的樣本。

「聽到EP,你會想到什麼?」選選研設計總監林唯哲反問,而答案呼之欲出,就是一般常聽到的音樂單曲(Extended Play)的縮寫,「Extended Play的意思是延伸出來的一首,我們取用這個概念,將印刷品牌取名為『Extended Printing(EP)』,代表臺灣印刷的優勢——同樣的條件在日本只能做到這樣,但在臺灣我們可以做的比你想像多更多。」

從開始接觸臺灣燙印技術,到如今推出完整的樣本,中間花了10年時間。2009年東海唸完工業設計系、在臺中成立工作室幫活動演出設計視覺,到前往日本知名的設計學校「東京藝術大學」完成設計碩士學業,進入日本知名設計公司「GK設計集團」工作,再到與朋友在日本創業成立設計公司「選選研」,林唯哲在這段漫長過程中,持續對臺灣印刷技術有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對臺灣設計師來說,燙印是個適合小型印刷且兼具質感的印刷應用,然而在日本設計師的眼中,燙印卻是豪華高級的代表。

對臺灣設計師來說,燙印是個適合小型印刷且兼具質感的印刷應用,然而在日本設計師的眼中,燙印卻是豪華高級的代表。

「接觸不同的文化,你會有衝擊、開始去比較,進而從有趣的現象中找出可能性。」其實林唯哲一開始到日本念書時十分受挫,「我的能力贏不過班上任何一個人,東京藝術大學尤其注重『全能』,一進去就是設計科,你全部都得學、都得做,他們也真的什麼都做得出來,很驚人。」

就是在適應的過程中,他慢慢發現有趣之處—為什麼有些臺灣可以做的東西日本卻不能做,譬如燙金。「有一次我們幫學校做案子,我的設計總監聽到我提燙金技術,非常驚訝。燙金是我在臺中開工作室時開始接觸的技法,當時在臺是一種加工手法,小型物品產品量不大且追求質感的時候可以用,增加質感;但在日本,它卻是豪華高級的加工,是貴的象徵,沒有充足的預算不可能做。」

選選研透過策展形式,將EP箔樣燙印的製作現場拍攝成動態與影像,紀錄臺灣職人的技術堅持、現燙印的應用和可能性,以找出習以為常的技術裡潛藏且尚未被發現的價值。

選選研透過策展形式,將EP箔樣燙印的製作現場拍攝成動態與影像,紀錄臺灣職人的技術堅持、現燙印的應用和可能性,以找出習以為常的技術裡潛藏且尚未被發現的價值。

出版「EP燙印箔樣」前,選選研便曾推出實驗性的箔樣「No pain, No gain燙箔實驗樣本集」,使用23種素材包含菜瓜布、麂皮、瓦愣紙板、廚房紙巾等材質,表現在不同材質上的燙印效果。

出版「EP燙印箔樣」前,選選研便曾推出實驗性的箔樣「No pain, No gain燙箔實驗樣本集」,使用23種素材包含菜瓜布、麂皮、瓦愣紙板、廚房紙巾等材質,表現在不同材質上的燙印效果。

因為價格高,日本市面上很少有人會用特殊加工,這是第一個發現。此外,林唯哲還注意到另一件事,「若你去日本的藝廊,你會發現不論大或小的美術館,他們的DM百分之90都是A4大小,規格幾乎是一致的。」反觀臺灣常常可以看到各形各樣的文宣設計,就因實惠的價格,臺灣設計師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只要工廠也願意、設計就能做出來。

選選研團隊召集臺日創作者以「豬年」為概念創作年賀狀,舉辦「年賀‧賀年 台灣日本賀年設計展」由EP印刷負責印刷與製作,今年初在臺北藝文空間朋丁展出。

選選研團隊召集臺日創作者以「豬年」為概念創作年賀狀,舉辦「年賀‧賀年 台灣日本賀年設計展」由EP印刷負責印刷與製作,今年初在臺北藝文空間朋丁展出。

林唯哲不久前曾有一次難得經驗,參觀了日本平面設計師高田唯的印刷「聯隊」,「他們把東京幾間有名的加工廠集結在一起,有燙金的、裁切的、裝訂的,組成聯隊專門做一些推廣計畫。」而讓他印象最深刻的,不是產業規模或組織的差異,而是人們對技術的重視,「我在一間有名的燙印工廠,看到一位多摩美術大學的學生在當技師,那讓我非常驚訝。設計科系的學生畢業後去工廠學技術,這件事在臺灣幾乎不可能發生。

除此之外,這間公司也把自己當品牌在經營,光是訓練員工就至少要3年時間才可以上機,逢年過節若公司有印刷製作物的需求,也會讓員工來做設計發揮。」對林唯哲而言,燙印是一項使用門檻低、但技術含量高的技術,就算現在已有自動化技術,還是會因為工廠環境、金屬受熱狀態、季節氣候而需要人工介入操作,保持品質穩定,這項被他形容為介於量產與工藝之間的「工藝品」,如今在臺灣也面臨技術無人接手的處境,更加深透過「設計」推動產業與大眾認識臺灣印刷的價值。


完整內容,敬請參閱《秋刀魚》第24期〈印刷先決!!!設計師的實驗場〉。